读村上春树的第一本书
这段时间,经常在微博上看到村上春树的一些名言。恰巧前天晚上,两个姐妹给我补过生日,送我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村上春树的《眠》,昨晚整理过年回家的行李,我一度想多带几本书,但是我清楚知道,我看书慢,回家半个月的时间未必能看完一本书。看到这本《眠》貌似很薄,于是带在包里,没想到今天早上90分钟的时间,一口气看完了。
我越发觉得吸引力这种东西真的很有趣。想什么来什么。来什么,却总能找到跟自己有共鸣的。《眠》这本书记录村上春树曾经整整十七天没睡着觉的事情。这本书上的内容,画面清晰,是那么真实,就好像我在旁边看着她不睡觉,看书,喝酒,吃巧克力,游泳,开车,买菜做饭一样的。一边看,我一边在代入那种睡不着看着天花板的那种空洞和恐惧。
我也有过曾经睡不着觉的时候,2017年,失业的那几个月里,我有一次晚上通宵看完《琅琊榜》,早上五点,我起来去跑步,五公里过后,丝毫没有睡意和累感。回到家还在电脑面前修改了什么东西。直到下午,才按照正常午休的时间睡了一会,晚上精神依旧很好。回想起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寻找内心,寻求自我的认知,一直在问我自己,我在干嘛,我想干嘛,我要干嘛,我能干嘛,我干嘛了?
我始终相信,只要思考总有结果。我也明白,一个思考的人,总能遇到瓶颈。所以那时我虽有焦虑,但没有慌乱,我始终相信自己能走出这低谷,我也相信当我走出这低谷,我的思想又更进一层。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自信。也许就是冥冥之中的指引吧!
《眠》这本书只有七十多页,除掉插画,其实并没有多少文字。文中大篇幅都在描述作者失眠干的事情。后面在自己失眠十七天的某一个瞬间,在她端详老公还有孩子酣睡时的状态时,她想起了很多事情,她发现自己好久没有端详先生的面容,她问自己为什么,她想起以前的事情,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不留恋先生。不仅如此,她发觉自己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像机器一样,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毫无感情。书中有一个词叫做“取向偏颇”,“人无论是在思考上还是肉体上的行动,都决计逃不出一定的个人取向。人在不知不觉中制造出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模式,一旦制造出来,倘无万不得已的事态就不可能改变。”(书中原话,作者在失眠期间在其他书上看到的)这句话也是很有意思的,也非常有道理。
以前跟小伙伴分享过一个想法,把人生的生和死看作两个点,那么,从生到死的这个过程中,就会有很多条线,有事业线,有感情,有生命健康,我们几乎在同时走这三条线,这三条线在不同发展,它们又同时有很多种结果的可能性,比如感情线,当你走到18岁时,你遇到了你人生中的第一位心动的对象,这条线持续发展,但在这条线的另一侧,又同时多出一条线,因为那里有一个爱慕你的人,如果你跟你心动的这一位一起走下去,这条线是在持续延长的,但是如果你们分手了,这条线就会从另外的一个地方,一个转折的地方生出另一条线出来。然后你就走到了另一条线上。也就是说你的选择变了,结果自然就会发生改变。这应该也跟这个“取向”是差不多的意思吧,哈哈,无论如何,貌似有那么几分道理。
好像任何事情发生了,好像都能有收获。不过,也要正视发生的事情,反思发生的事情才能有你想要的或者是有用的收获。要不然就仅仅只是发生了而已。
在这本书中,还有两个场景,我也觉得有意思,貌似也是我经历过类似的。第一个是,作者躺在床上睡不着,恍惚中看到床边有个老头拿着一壶水浇她的脚,她想挣扎,嘶喊,全然无用,可是过后自己毫发无损。另一个场景,是作者坐在车上,他看到有两个男人在摇晃他的车,但是她看不清他们的脸,她拼尽全力想去拿钥匙开车,却因为车子晃得厉害而拿不到钥匙。当然,这两个场景都不是现实场景,但是在作者的感觉里是实事求是存在的。我也发生过类似场景的感觉,不过没有这么清晰。最终后来有些成为了梦境,有些在恐惧中我就醒来了。这种场景,现在看来似乎都在预示着什么,所以我也总是能从梦里反思到一些事情。似乎很少需要找人帮我解梦,自己就领悟到了。
虽然作者并没有说出自己的恐惧。但是从这些情形中,我看到了她因为对自己固定的生活方式的恐惧。她每天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说着同样的话,包括先生和孩子跟她一如既往的回应。曾经,她也是有喜爱的食物,也有喜欢做的事情。却因先生不喜欢,别人不愿意而选择放弃了。而最终,在失眠的这十七天,她重新吃巧克力,喝酒,看书,泡吧。
很开心,作者在不断的挣扎,疑惑,思考中,她最终接纳了自己不睡不眠,也很享受自己不休不眠。是啊,坦然接受,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是啊,现在我就要不断反思自己,思考,然后记录,这也是我接纳现实,接纳现在的我的一种方式,我相信,我接纳了,一定有收获。
后来又在朋友圈看到这句话2019年1月25日
写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