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奖惩更有用的是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家纺织厂,采用二班制,每班12个小时。轮到夜班者,每到深夜三四点时,就有人打瞌睡。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这不是如何管理人的问题吗?通常的做法是,严格规定,瞌睡者记大过一次,三次就开除。
那么效果如何呢?管理者发现,虽然规定很严,但并没有杜绝这类问题,甚至发现平常表现不错的员工,有一夜被发现连打瞌睡三次的情形。
运用具体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这个思维工具,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表面上看是为了阻止员工打瞌睡,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走,那就有如下选择,奖励:值夜班且不瞌睡者,多发工资,效果怎样不说,这种做法肯定会增加成本,有损资方利益;惩罚:如前所述,效果不好,且有损劳方利益;不上夜班呢,产量下降是大概率事件,那么如此一来,有损于劳资双方利益。
通过对表面问题的分析,我们已经发现,实质上,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在现行条件下,既能保证工作效率,又能避免员工疲劳?
先分类,从硬件看,可以分析原材料、设备、员工;从软件看,可以分析制度。站在双赢的角度看,要保证劳资双方的利益,既不能增加成本,也不能损害员工的利益,那么,就只能从制度等软件上想办法。
对员工管理的制度有工作时间制度、轮班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在奖惩制度等无明显效果的情况下,管理者对轮班制进行了修改,由二班倒改为三班倒,并承诺每个人工资不变。
这么修改后,员工在工作时间大大缩短的情况下,仍获得了与以往相同的工资,积极性大大提高,不仅解决了打瞌睡的问题,劳动效率也得以提高。
这给资方很大启示,在进行管理时,要特别注重找出实质性问题,深入思考、深入分析,用双赢思维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