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国殇》: 压轴大戏为军魂为合纵
题记: 《离骚全图》是2003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屈原、宋玉,绘图:萧云从、门应兆,校释:王承略 《离骚全图》一书,图文兼美,以屈原作品为主,《离骚》首当其冲,是最精彩的,气势磅礴,洋洒千年。 既而是《九歌》《九章》《天问》和离骚一起展现伟大诗人的光辉形象与艺术才能。 宋玉的《九辩》《招魂》(此篇或说出自屈原),以及难以遽定作者的《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四篇,也都对评价屈原、研究楚辞有特殊重要的价值,弥足珍贵。 《离骚全图》将图文放在同一面,文字附于图的另一侧,颇合古人“左图右书”之意,用心之至。
其中《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读到《国殇》一篇,更知屈原乃铁血男儿,如同看战争片一样,场面悲壮有控诉有哀伤。
《九歌》组曲是一场盛宴,从天帝东皇太一开始,陆续出场的是云中君,湘水配偶神、大少司命、太阳神、河神,最后一个出场的最惊艳的神是山鬼,寄托了最多的情感于其中。等九位大神美丽呈现之后,舞台画风突变,《国殇》开始了,真正的主题开始了。
《九歌·国殇》: 压轴大戏为军魂为合纵《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予阵兮躐予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虽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陵。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其实都还是些十八九岁的孩子。
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持以锋利闻名之吴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铠甲。被,通“披”,穿着。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刀剑相迎。毂:车轮的中心部分。
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
士争先:当敌人来势汹汹,当敌军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奋勇争先,这是尚武的精神。
矢交坠、凌予阵、躐予行:接下来的场面无比壮烈,阵乱、车毁、马伤、人亡。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深陷中战马被绊住了。
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此时激战将败,楚将毫无惧色,埋轮缚马,坚守不退。战鼓擂,战旗扬。
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一时间杀气腾腾,天怨神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杀气散尽,徒有尸骨静卧荒野:
此时第一节结束,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士奋勇杀敌的壮烈;屈屈十句,共七十个字,就足以把一场恶战写得栩栩如生,画面感极强。很难想象,当年楚国在演绎这首剧目是怎样铺成出来,渲染气氛的本领实在是高强,把强秦入侵的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九歌·国殇》: 压轴大戏为军魂为合纵第二节开始讴歌死难将士为国捐躯的高洁,歌颂其英雄气概,歌颂其誓死的爱国精神。
屈原那寄望雪洗国耻渴望炽烈,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与日月争辉。
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还。反:通“返”。忽:渺茫,不分明。
任凭超远:遥远无尽头。任凭首身离:身首异处。
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悔恨。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诚:诚然,确实。以:且,连词。武:威武。终:始终。凌:侵犯。
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神:指精神。毅:威武不屈。
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气贯长虹。
自然想那美丽婉约的女词人定是受了屈原的启示,才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可见楚辞对后世影响之深远,可见屈原引领诗词之高度。
《九歌·国殇》: 压轴大戏为军魂为合纵《九歌·国殇》与《九歌》中其他乐歌风格不太相同,之前的神神鬼鬼出场时想像奇特、辞藻瑰丽,而国殇一曲却一改浪漫主义的人神恋情,而是写实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也许在各国君主面前,屈原急予表现出合纵的诉求,表达出楚人的尚武之心,因而写尽了凛然亢直的阳刚之美。
就此《九歌·国殇》在楚辞体作品中也是独树一帜,非常独特的存在。
七尺男儿,报效家国之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