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那些爱好:若隐若现之包袋
这些年那麽多爱好,从何而来啊!
老实的说,包袋这个爱好到底起源于何时,我自己也不清楚。
我最早对包袋的印象来自于书包。小学前几年的时候还好,书不多,老爸那里翻出个军挎包也能装起走,到最后一两年就不行了,书多了起来,换了大包,开始感觉到肩膀上的重量,从初中开始,又知道什么叫很难承受之重。以前说过,我是体弱多病的,结果每天背个大包在身上,一大堆书,一边走还一边晃,两条细细的肩带就勒在我的肩膀上面,以至于我现在左肩膀一旦受力集中就会感觉身体要炸。到了高中,书更多,好在有了自行车。只是那几年的书包除了书就装不了什么东西,每次踢足球的时候我就在愁如何才能放得下。
当年我就想,有没有好的书包啊。
大学,不是在学校,而是在每次出门或者假期挤车的时候,我拿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望人流而叹。脑子里在想,有没有什么包能让我把所有东西都装完好冲进车门?
然后我养成了买多袋服装和包袋的习惯,并且因为这个习惯被老佛爷说了无数年。
等开始工作,对着装要求高了,包袋配件的要求自然也高了。然而经济原因,我最早买的包基本上都是街边小店的,外表看着光鲜其实就是一层皮的样子货。仅仅能满足装下工作资料还是杂乱的,因为里面只有一个隔层小袋,每次找东西翻上半天。我只有想办法用捆绑或者袋中袋的形式再进行分层。当然感觉肯定不会好,尤其是跑业务拿出来的时候,用现在的话说,挺low的。后来换了工作环境,不用出门的,才不愁这种事。
以后对包袋的要求就来自于生活需要了。
前文提过,我的左肩受不了集中的力量,具体情况是,如果承重久了,肌肉就会发麻,头上的血管也跟要爆炸似的。所以买包的时候,我会先考虑带子对肩部的影响。不过很遗憾,那些带子都比较细,即使是宽的织带,在受力严重的时候,依然会变成一根窄窄的受力面。所以单肩包就被排除在外。
然后剩下就两个选择,腰包与双肩包。
腰包是我买的最多的。毕竟服装多袋已经装了很多东西了,腰包买来也就是装衣服装不了的。腰包的状况是容量基本限制不会太大,就算升级腰挎包,能装的依然有限。大部分时间我是用来装材料和小工具,偶尔放相机进去就不好再装其他物件了。然后说实话,国内的厂家做这些东西有点坑爹。看起隔层挺多,其实大多是样子货,一旦放点东西进去,经常拉链就拉不上。然后各种小细节,长度啊高度啊差那么一两厘米,原因还很可笑,拉链的缝制方式把两边挡住了。另外还有一个关键点,我是喜欢看书的人,那时候手机看书没这么方便,我会把书带出去看,结果腰包基本上装不了。
所以我开始考虑双肩包。刚好买了笔电,租的房又不是很安全需要每天背着,双肩包就是最好的选择了。基本上塞个笔电以后,包里还能够装不少东西,所以也不会在容量上考虑太多。那么要考虑的就是收纳的便利和背负的舒适了。收纳这个,对于我买的低价位包来说,不会有太多选择。正常情况下,基本就是两个到三个拉链仓,靠背最大的拉链仓里有个防撞隔层。如果设计的稍微好点,也就是外仓会多缝几个网袋,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装包手帕纸和笔。功能性考虑也少,有时候我背着相机出去,取放并不是很方便。然后说背负的舒适性,一来不会考虑透气,天热背起来很无奈;二来不考虑重心,东西少的时候也就是垂下来晃荡,东西重了就把整个重量压在了肩膀上面,一旦背的时间过长我的脑袋又炸了。
然后就上述两种包来说,都还有一个问题,安全。我被小偷拉开过拉链,后来就开始注意这个问题。
既然找不到合适的包——事实上我后来才知道,不是找不到,而是能找到的价格都比较高,不在当时我的考虑之内。——那我能不能自己设计做包,这个想法后来把我带入了皮具的圈子,当然那是下一篇讲的事情。
话题拉回来。因为受够了低价包的不方便,加上换工作后用包的时间少,我基本上没再买包。
直到三年前。
三年前开始,我想自己单干了——算不上创业,只能说想做个手工自由职业者——空闲时间突然多了起来。因为在选择方向的时候考虑过设计制作包袋,又再次关注起来。当然研究以后,发现当时的条件做不了,又受到前期工作惯性的影响,还是没有选择这个方向。只是恢复了买包的习惯。
那个时候选择的价位可以高点了,而且网店成熟,能够选择的产品也多了起来。然后学习了更多相关的知识:挂载系统,功能分区,背负系统,透气,颜色,重心,面料,织带,扣件等等做成一个包需要知道的知识,直到现在开始自学包袋设计方面的内容。
这期间买过几个包,不得不说,多点钱能选择的包确实要好的多。本来我是不打算用单肩包的,然而现在我用的最多的就是一个单肩包,因为宽大的肩带,可调节的织带,即使一直压在我出问题的肩膀上,我也感觉比较舒适。缺点也有,尺寸稍小,挂载点少,功能性稍差等等,不过这算不上什么,既然自学箱包设计,不就刚好可以用来练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