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服饰赏析---秦汉儒风(一)
壹、秦朝社会背景及政治制度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制集权国家。
1、秦始皇“五德终始说”
秦朝起初重视法家(李斯、韩非),兼收阴阳家、儒家、道家之说,邹衍(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 被尊为官方思想。“五德”即“ 五行”之德用,邹衍认为人类历史也是依照五行相胜的关系,此消彼长,终而复始,他说:“五德从所不胜,虞土, 夏木, 殷金,周火。”邹衍把历史上的黄帝说成是土德, 其色黄;夏禹则以木代土, 其色青;商汤以金克夏木,其色白;周文王以火克商金,其色赤。
2、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机构。在这个机构中,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
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设郡守、郡尉、 郡监(监御史)。郡以下设县或道。内地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县以下设乡、里和亭。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
贰、西汉时期社会政治背景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开国皇帝刘邦。
1、西汉初期儒家思想与政治的互动
儒家积极迎合统治者的治国观念,陆贾《新语•道基》提出的“统物通变”、“逆取顺守”,是把道家无为而治看做是儒家仁义 的具体表现,统治者仁义,则“上明而下清,君圣而臣忠”。
针对当时服章号令等齐、礼制不修的现象,贾谊认为“衣服疑者,是谓争先;泽厚疑者,是谓争赏;权力疑者,是谓争强;等级疑者,是谓争尊”。因此需要“别服章”等方式规范诸侯王。
董仲舒鲜明地提出了“尊君及大一统”的思想,提出建立新秩序,即新王改制。改制的根本目的是将权利合法性诉求进行形式最大化,通过触发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的变化,以引起朝堂及民众的改朝换代的意识,激发对新王权的尊崇。
2、西汉中期儒家思想受尊崇
汉昭帝、汉宣帝期间,虽然儒学思想在政治上受到尊崇,但在政治运行上统治者仍然采用多种政治并施。国家治理主要依靠法家严酷的行政法令,以刑狱之法教化民众。“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也”(《汉书·宣帝纪》)。到汉元帝登基后,柔仁好儒,改宣帝之政,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一是减轻酷刑,二是奖用儒生,三是缓和社会矛盾。在汉元帝的积极倡导下,儒家的政治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
一级政区:郡国。汉初年有60多个郡,2年共有103个郡、国。长官最初称郡守,景帝时改称太守。
二级政区:县(侯国、邑、道)。邑是皇太后、公主所封的食邑;道是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政区。公元2年,共有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万户以上的县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称县长。
行部(又称刺史部):自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设了13行部,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
西汉疆域图汉承秦制,"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到了汉惠帝、吕后时期分为左右丞相,汉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其职权大抵如陈平所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抚百姓,使卿大夫各任其职焉。" 宰相的具体权力分为五个方面:选官权、督察百官并有一定的执法权、上计考课
权、总领朝议与奏事权、封驳与谏诤权。
汉武帝时期,出于加强皇权、弱化相权的目的,设立内朝逐步对相权进行削弱,并通过频繁更换宰相以及以细事诛杀宰相来加强皇权、树立自身对中央政权的控制。内朝的设立在完成上述目的之后,在汉武帝统治期间对外战争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内朝作为一项制度其自身的就不是完善与成熟的。
内朝具有根源于皇权的巨大的依附性,脱离皇帝领导,内朝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权力机构存在。同时,宰相不得过问内朝事务,也使得内朝成为政权内部一个相对于外朝的独立单位。总之,从中央集权的角度来看,内朝的设立增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权,使得专制制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得以宰相为首的外朝逐渐退化成为一个大政方针政策的执行机构。
除了丞相制度外,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军事、政务和监察,与丞相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郡县官制承袭秦代,封国官职仿照中央。县以下的基层组织仍为乡、里。这样就恢复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统治机构。
叁、东汉时期社会政治背景
东汉:公元8年-公元220年,刘秀开国。曹丕篡汉献帝刘协位终结。
1、东汉统治集团崇儒与集权思想
东汉时期,统治者普遍尊崇儒学,将其作为君主政治的政治意识形态, 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有绝对的权威性。汉光武帝时就十分重视奖用儒生,礼敬孔子,兴学教化,并且常常与群臣讲书论经,以儒学教化部下。汉章帝在建初四年(公元79年)举行了一次深入的儒学研讨会,即白虎观会议,旨在统一思想,强化政治导向。这次会议是以神化帝王为中轴的社会等级体系及维 护这套体系的理念,强调帝王的神圣性与至上性,确定了三纲五常的绝对化思想。之后王充对此提出了经学批判,但并未影响东汉时期的主流政治思想。
2、东汉服饰制度建立
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正月辛未日首次举行了明堂祭祀。明堂的祭祀对象是五帝,明堂之礼后会登灵台望运气,三月在辟雍举行大射之礼,十月举行养老之礼。正是这次祭祀,明帝首次穿着冕服,以礼仪盛事彰显神君圣德的风范和威加四海的气势,以使江山稳固,民心归一。这套祭祀服饰的定制成为汉朝服饰制度遵照儒家礼制的范本,成为后世各王朝服饰制度的启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