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十二:人都不在这了,心还能在这吗?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在这章里,祭,一般都说是祭鬼,人死为鬼,需要祭的鬼,那便是已死的祖先,而李零先生说,祭是泛指,指一切祭礼。与也有两义,一说与读如预(第四声),参与的意思;一说与读如雨(第三声),赞同的意思,按此义,则句读也改变了,变成“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变成:我不赞同的祭祀,祭了如同未祭一般;但现在的注家都采取第一义,参与的意思。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祭祀祖先就好像在祖先在跟前一样(按李零先生说,祭什么好像什么就在跟前一样),祭祀神好像神在跟前一样,孔子说,我如不能亲自参与祭祀,就好像不曾祭祀一样。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见孔子是不大相信鬼神的,或者说,孔子不愿亲近鬼神的,只要求敬。孔子在这里却说,祭什么如同什么在跟前一样呢?我想,孔子的本意,是重视祭礼,要求人们在举行祭礼时,要诚心诚意,以发挥礼的发扬仁心、有助社会教化的作用。祭祀时,要亲自参与,想像受祭者就在眼前,当面致其诚、致其敬,激发祭祀者内心的仁心爱意,从而影响他人,教化他人,使整个社会民风淳厚,即“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也就是说祭祀时,只有亲自参与,并且诚心实意地参与,才能发挥祭礼的作用。其中,诚意为本,亲自参与为形。祭礼时如果连形式都不重视,还谈什么诚意呢?人都不在这儿了,心还会在这儿吗?因此,孔子说,我不能亲自参加祭祀,如同未祭一样。
想来孔子这句话是有感而发的吧。有的说,孔子对自己因故不能亲自参加祭祀表达歉意,又有人说,当时,自己不亲自参加,请别人代替这种现象很普遍,孔子表达自己的不满。不管怎样说,我想孔子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丧尽其诚”。举行祭祀礼时一定要诚心诚意。诚意都未表现出来,怎么能有诚心呢?还有人说,这是孔子告诉人们,做人要心口如一,表里一致。细想一下,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