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客栈时光驿站成长励志

洪作立:人这一辈子,都是在追寻侠客精神!

2018-11-12  本文已影响19人  li柏谦

“他性格奔放,有想象力、有勇气,对新事物有特别的感知力。”作为洪作立的大学老师,张恒平先生在接受采访时侃侃而谈,眼里满是赞赏。

我初次见到洪作立,是他在贵州省图书馆主持的一次读书会活动中。他高站讲台,意气风发,俨然一副“老顽童”形象,张先生这一连串赞美之词,倒是颠覆了我的认知。

“人这一生,得有几个小小的梦想。”洪作立满头银发,在回首往事时,他意味深长地说,“无论我们做人、做事,都是在追寻一种侠客精神。” 

痴迷文学,讲究个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那时候,年轻人追求文学的热情,就像被一阵春风吹过,死灰复燃。洪作立特意蓄起大胡子和长头发、身穿花衣服与牛仔裤,仿佛那就是文人该有的样子。“大学期间,因为喜欢文学,于是疯狂地写文章去报社投稿,文章一发表,感觉自己特别像个作家,不得了哦。”洪作立谈起这段往事,眼睛里似乎都放着光。

三毛一本《撒哈拉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洪作立便是最早的那一代年轻人,荷西那满脸大胡子,令他心生向往,于是便盲目追从。“荷西留着大胡子,多像个艺术家。”也正是那份敬重,使他对于文学的爱,更加坚定,甚至于痴迷。

1987年,洪作立从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教系毕业,凭着大学时发表的十几篇“豆腐干”文章,被分配到乌当区文化局。

勇闯海南,失望而归

1988年,海南建省。“这是中国的一个大事件”,全国大批人才涌往海南,有的找工作,有的创业,洪作立便是其中之一,“我就带了两百块钱,闯海南,而且当年闯海南不像现在,那时候很辛苦。”

朋友们称赞他“有敏锐的觉察,对于新鲜事物,总是能够抓住闪光点”。洪作立毅然辞掉文化局的工作,成为第一批闯海南的贵阳人。“坐火车到湛江,再转车前往琼州海峡,最后在琼州海峡乘船,才能到海南。”历尽艰辛抵达海口,洪作立身上已无余钱,只住得起两块钱一晚的店,七八个人住一间,环境可想而知。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海与沙滩,是众多文人的笔下最爱,浪花与海鸥共鸣,篝火同明月呼应。“理想中的浪漫”勾起了洪作立心中的那一丝悸动,为了省钱,他只好白天卖报纸,晚上睡沙滩。在海南的日子不长,可他对于文学的激情,被彻底激发。卖报纸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失望而归。

追寻梦想,商海博激

回到贵阳后,洪作立便在《贵州日报》发表了散文——《海南卖报记》,还受到了省某领导的青睐。于是,他将自己对于文学的痴迷,注入到工作中。1992年,洪作立创立了贵阳新天广告公司,成为贵阳最早的广告公司之一。

在那段创业生涯,他将自己的文采尽情发挥。“当时号称贵阳的‘布标大王’,满街都是横挂的布标,主要是驰牌香烟,当然也有一些宣传广告。”说起那段经历,洪作立颇有感触,脸上洋溢着自豪,“当时很多社会上的广告精英,经常到我那个办公室来讨论,可以说是门庭若市。”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管理不善,最终于1996年宣告破产。但是,在贵阳那几年的打拼,颇攒些许人气,破产后受TCL集团之邀至广东,任市场部经理。洪作立说:“那时候,我们策划了全国众多精彩案例,短短几年,将盈利从几千万达到22个亿,可以说是创造了财富神话。”

根植故乡,回归真我

为了心中永远的文学,满身荣誉的洪作立,淡定地回归乌当,被聘为乌当区文化馆馆长,根植于当地文化工作。

这些年,洪作立一路东奔西走,策划并主持了“大型工匠”活动,寻找出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近百余名,包括苗族银饰、剪纸、蜡染等,更深层次地走近老百姓,将传统文化推广给更多人。此外,在最近两年,他还亲手策划并主持了数十场大型公益读书会活动,受到众多读者追捧与赞誉。如今,他已经出版了《这就是我》《我像雪花天上飞》《栖梦的地方》《遗韵乌当》等四部散文集。

“年少时喜欢看武侠,人这一生,不就是一场江湖嘛。往往呢,人这一辈子,都要追寻一种侠客精神。”洪作立笑道,“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哪能够笑谈人生。”

(注: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