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什么部分儿时优秀者,长大后十分平凡?》有感
昨夜,我失眠了,因为一篇文章。
读完文章已近凌晨一点,抵不住一直下沉的眼皮,匆匆洗漱,躺上了床,关了灯,原以为会很快睡去,可意识却一直在飞转,想文中的主人公,想自己的过往、现在和未来。就这样,似梦似醒,辗转一夜。早晨起来,头晕晕的,有种宿醉之感。
情绪是身体或心理受到刺激后的反馈。当面临问题时,许多人总是陷入某种负面情绪之中,我们总会下意识地把关注点放在这些情绪本身上,然而要消除情绪,必须去寻找情绪的源头。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找出自己焦虑情绪的源头。
看完文章后,我为什么焦虑,为什么不安?因为我在主人公身上看到了许多自己的影子,而主人公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所以我害怕,害怕过他那样的生活。
《为什么部分儿时优秀者,长大后十分平凡?》一文中提到了英国纪录片《成长系列》(Up Series)。这部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一群英国儿童,从他们7岁开始,每7年追踪回访一次,现在已经更新到他们的56岁了。从一个人的7岁到他的56岁,四十九年时光,似乎足以看出他一生的生命轨迹了。文章选择了影片中的主人公——尼尔,讲述了他的人生起伏。
7岁时,尼尔长相秀气,活泼可爱,能说会道,梦想做宇航员,如果宇航员做不成就做大巴司机,在同龄人中算是佼佼者;
14岁时,面临着学业压力,无法跟上成绩优秀的人,一直不敢放松;
21岁时,在建筑工地上做临时工,之前他报考牛津大学落榜,去另一所大学上了一学期便退学,因为他自视甚高,觉得自己比其他人优秀,所以不愿意在平庸的环境中学习;
28岁,三年没有工作,靠着政府救济金生活,还在为没有考上牛津大学而耿耿于怀;
35岁,在英格兰北部的设德兰岛上靠政府救济为生,在这里导演过一台并不算太成功的话剧,可是因为自己的提议被否决而退出,开始写作;
42岁,他成为了Hackney议会的一名议员(自愿的),还是依靠救济金和繁重的劳动生活;
49岁,离开了伦敦,到了一个新的城市,抛弃了以前所积累的人脉,一边做着看似毫无前途的议员工作,一边在书店做义工,住着福利房,依靠国家救济生活;
56岁,尼尔作为议员,正在参与街边厕所拆迁问题中,仍然在为经济情况挣扎,抱怨自己不成功的作家经历,依然单身。
作者在文章最后总结了几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有些决定会影响一个人的一辈子。尼尔当年做出从阿伯丁大学退学的决定,他的人生就陷入了无尽的彷徨中。他以为他在寻觅什么,他在证明什么,其实他只是不肯面对自己的平凡。他以为自己应该是一个非常优秀且非常聪明的人,但他错过了利用平台提升自己能力的绝好机会,他的青春被浪费在了流浪的过程中。
第二个道理:千万不要忽略一个孩子的心理问题,因为这种忽略将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第三个道理:热情绝非天分,人要学会面对失败,接受平凡,选择放弃。尼尔坚信自己有写作天分,然而他的写作事业并不成功;他自以为有戏剧天分,但是他也没有成功;他以为自己有政治天分,结果离开伦敦成为一个乡村小镇的议员。
直到56岁,他都没能找到他真正相对于别人优秀的地方,而是一直坚持着自己所谓的「热情」,和这些热情背后,无可争议的「相对平凡」。甚至在56岁的节目里,他还在天真地抱怨着自己写作不受关注,却不能还好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没有这方面的天分,更别提放弃写作和从政,去探寻一下人生其他的可能性。他紧紧抱着自己的热情不放,就这么平庸了一辈子。
他一直抗拒接受这样的心理问题,一直抗拒接受自己的相对平凡,一直渴望能够通过自己的热情来开辟新的人生,却陷入了失败的轮回,将自己人生所有的可能性都束缚在了并没有任何天分的热情里。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不安的有一下几点:
1.尼尔报考牛津大学落榜后,去了另一所大学,读了一个学期,便退学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智商比别人高,所以不想在平庸的环境里学习。想想我自己,也是差不多的情况,浙大研究生落榜,来现单位工作,对工作很不满意,和这里的人也格格不入,一直想要逃离。
2.我会不会和尼尔一样,以为自己在寻找什么,在证明什么,其实我也只是不肯面对自己的平凡?
3.关于写作,我是不是也只是徒有热情,并没有这方面的天分?所以还是不要对写作有太高的期待吧。
我觉得自己还能抢救一下:
1.毕竟29岁,相较于整个人生还算前半场,还是有上场的机会的;
2.接受自己的平凡,不再和自己和世界为敌,用包容的眼光对待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样想的话,好像现在害怕的束缚我的一切都不算什么事了。
3.很多事情,不是自己不适合不擅长,而是我根本就没有下功夫没有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