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书摘4
牢记并分享
○ 为帮助习惯养成类技术的设计者评估其操控用户背后的道德责任,首先要确定其工作性质属于四象限中的哪一个。你是一名健康习惯推广者、兜售商、娱乐用户者,还是经销商?
○ 健康习惯推广者会使用自己开发的产品,并相信该产品可极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他们获得成功的概率最高,因为他们最了解其用户的需求。
○ 兜售商相信自己的产品可极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自己并不使用该产品。他们必须谨防骄傲自大和脱离实际,因为他们在为自己并不了解的人提供解决方案。
○ 娱乐用户者会使用自己的产品,但并不相信该产品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他们可以获得成功,但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提高他人的生活质量,其产品往往缺乏持久力。
○ 经销商既不使用产品,也不相信该产品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他们获得长久成功的概率最低,在道德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我们相信,《圣经》是上帝对我们讲话的一种方式,”格吕内瓦尔德说,“人们看到一句经文,他们看到的是智慧或真理,这些智慧或真理适用于其生活或即将面对的处境。”怀疑论者也许会称之为“主观验证”,心理学家则称之为“福勒效应”,但对忠实的信徒而言,这是个人和上帝之间的一种交流。
牢记并分享 ○ 《圣经》应用程序作为桌面网站根本无法吸引用户。移动界面可通过频繁提供触发的方式增强程序的可访问性并增加用户的使用量。 ○ 《圣经》应用程序通过将有趣内容前置并提供经文音频的方式增强了用户采取行动的能力。 ○ 将经文分解成短小的片段之后,用户发现每天阅读《圣经》变得更加轻松。保持下一个经句的神秘感会增加一种可变酬赏。 ○ 在应用程序中每添加一条评注、一个书签,或高亮显示存储数据(以及数值),都会进一步增强用户的参与度。
大量改变世界的创新遭到摒弃,人们仅仅将其视作商业吸引力有限的新奇事物。乔治·伊士曼发明的带胶卷的布朗尼相机售价仅为1美元,最初被当作一款儿童玩具进行销售。5知名摄影师们仅仅将其看成一款廉价的玩具。 电话的发明一开始也遭到了冷遇。英国邮政总局总工程师威廉·普里斯爵士有一句著名论断,“美国人需要电话,但我们不需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差”。
1911年,后来在“一战”当中担任协约国总司令的费迪南·福煦说,“飞机是很有趣的玩具,但毫无军事价值”。1957年,在普伦蒂斯·霍尔出版公司供职的商业书籍编辑告诉其出版商:“我走遍了这个国家每一个角落,和最优秀的人物交谈过,我可以向你保证,数据处理不过是一时风尚,不出一年就会风光不再。”
1995年,克利福德·斯托尔为《新闻周刊》写了一篇题为“互联网?我呸!”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宣称,“说实话,任何在线数据库都无法取代你的日报,我们不久就会直接在互联网上买书买报,呃,这是必然的”。
牢记并分享
○ 上瘾模型有助于产品设计者为习惯养成类技术制定一个初始标准,还有助于从现有产品的习惯养成潜能中发现隐性的弱点。
○ 一旦产品被开发出来,“习惯测试”有助于确定产品粉丝,找出哪些产品因素有助于用户形成习惯(如果有的话),搞清楚产品的这些方面为何会令用户行为发生改变。习惯测试包括三个步骤:确定用户、分析用户行为和改进产品。
○ 首先,深入研究数据,确定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使用产品的方式。 ○ 其次,对这些发现进行分析,找出习惯用户。要想得出新的推测,研究忠实用户的行为和习惯路径。 ○ 最后,改进产品,吸引更多用户走上习惯用户所走的路径,然后评估结果,视需要继续修改。
○ 敏锐观察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带来新的见解和创建习惯养成类产品的机会。 ○ 在某些领域中,新技术会令上瘾模型中的循环速度更快,循环次数更频繁,或循环过程更有价值,找到这些领域可为开发新的习惯养成类产品提供绝好的机会。 ○ 新生行为——很少有人看或做,但最终会满足大众市场需求的新行为——能为今后带来突破性的习惯养成机会。 ○ 更改界面会使用户行为发生变化,并带来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