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强海峡》故事流传始末
我一九七三年夏秋之交回京探亲时,在忻县插队的哥哥也回家看望母亲,顺带补充插队所需的给养,我们恰好在京相遇。由于假期时间不长,我们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相互呆在一起的时间竟也不是太多。
探亲的假期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归队的时间,哥哥帮我收拾行李时,偶然提起在他们那里流传一个名叫《林强海峡》的故事,他的同学、好朋友茨基,因为在村里给知青们讲这个故事而名声大噪,每逢讲故事时,为营造气氛,一定要在晚上,一定要关了电灯,一定要点起蜡烛,借着跳动的烛光,随着故事的情节,抑扬顿挫,侃侃而谈… 因为他讲得好,各个村子的知青都请他去讲《林强海峡》。就这样,他竟有好几个月根本不要每天出工去挣那可怜的工分(出一天工,可以挣八个工分,六毛四分钱)他就像现在的巡回宣讲团一样,村村好吃好喝招待,烟酒更是敞开了伺候,待遇比学毛著积极分子下乡宣讲还受欢迎呢,整个忻州专区所属的公社、大队都请他巡回讲遍了。
二哥问我“你要想听,我明天把他叫来,他现在正在北京。
“好”,“好哇”,我连声应道。第二天上午十点不到,二哥的同学茨基骑着自行车来了。
《林强海峡》讲述的是一位特工潜伏在国民政府内为中共工作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重庆解放前夕一直到文革开始的这段时间,涉及陪都重庆的潜伏计划,退守台湾安排,梅花党在内地的诸多活动等等,故事情节曲折起伏跌宕离奇,一般要用三天的时间才能讲完,若为营造故事氛围,只是在晚上讲,则要用上五六个晚上的时间。
二哥同学茨基的文学功底很好,文革初期还在《中学文革报》担任过主笔,语言表述能力更不一般,讲起话来逻辑性强,丝丝入扣,几句短语便能让听者沉醉其中。茨基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给我讲述了《林强海峡》,尽管时间显得格外紧张逼仄,尽管茨基因时间仓促讲得情节有些跳跃,但我却听得如醉如痴,感觉比过去听过的《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精彩多了……
(茨基那也是名人之后,亲属中有好几位都是留美、留英的博士,姐夫更是大名鼎鼎的导弹专家钱学森,茨基只是因上山下乡才破碎了迈入高等学府的好梦。)
从家中送走茨基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因为我明天一早便要乗77次返回东北,故事也只好就此草草收场了。分手前,茨基对我说:“六弟,回去后,讲这个故事一定要慎重,毕竟故事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兵团不比插队,你们那儿管得严,不要因为这事儿让领导抓了辫子”。我连忙点头称是,但心里却已经幻想着在烛光之下,哥几个聚在我的铺位前,有的人上烟,有的人倒茶,听着我侃侃而谈,待我讲到关键处,便戛然而止,道一声“且听下回分解…”,光是想想这些场景心里头都透着高兴,哈…,哈…,哈…。
回到连队没几天,我便悄悄地在宿舍里向哥几个透风说,晚上没事时给哥几个讲个故事,为了让故事的开场有些气势,那晚我还真做了认真的准备,包括蜡烛,纸烟和茶水。
到了晚上,我见大家洗漱完毕,便主动上前把宿舍的灯关掉,然后再把蜡烛点上,又为自己倒上了一缸开水,预备说得口渴时润润喉咙,我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各位,我今晚要讲得这段真实故事正在内地悄悄流传,故事的主人公目前正在香港执行公安部交办的新任务,他的直接上级就是大名鼎鼎的……,讲到此时,我从烟盒里抽出一颗纸烟,用火柴缓缓点燃,深吸了一口,再慢慢的从口中吐出烟雾,借烟雾升腾的时机我瞄了瞄大家的反应。效果还好,听的人已经是全神贯注了,我调整了一下语速,再慢一点,语气上再强调一下关键的环节……,就这样大约讲述了四十分钟。我寻到 一个关键的环节将故事收住,拖长声音说道:“欲之mairui小姐的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说罢便一口吹灭了蜡烛……
第一晚的开场收到了奇效。转过天来,许多人都找机会过来和我搭讪,询问林强如何如何,我的回答简单的得不能再简单,“等晚上,等晚上再讲”。
晚上吃罢晚饭后回到宿舍,不多时便有人催促洗漱,我的洗脸盆中也早已倒入了满满的热水,毛巾搭在洗脸盆边,嚯!这简直是享受到连首长的待遇了,床头也摆上了蜡烛、大把缸子和纸烟,这情景让人受宠若惊,看来我必须尽力了。
熄灯,点蜡,然后大家趴在各自的铺位上,聚精会神地听我循着故事的脉络讲述……,故事稍有停顿,便有人递上茶水,我刚刚拿起烟来,便有人擦燃火柴。接下来几天的晚上,我都受到了这样“崇高”的待遇。随着大家的追捧,没过多久《林强海峡》的故事便在连队男生宿舍疯传开来,继而又在团里,又在师里更快地传播起来。但正如茨基所言,随着《林强海峡》故事的疯传,麻烦也随着来了。
团里派人逐一在各连排查后,顺藤摸瓜追查到了五连,追查到了故事起源的宿舍,追问了相关的人员,当团里干部询问到天放二哥时,二哥为了保护我,一口咬定此事因他而起,均与他人无关,并为故事的是非曲直据理争辩,又一次让我避祸于凶险到来之前。
此后,团里宣传股介入调查了《林强海峡》由来的出处,又特意从木材厂请来一位《林强海峡》的热心讲述者专门到团部为团里几位主管宣传的领导复述了整个故事。领导们听后似乎也觉得故事本身找不出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鉴于流传迅速,受众广泛,干扰了当前运动的方向,况且故事宣扬的又是个人英雄主义,还是影响不好,应该禁止。
最终,《林强海峡》随着知青们关注重点的转移被人们渐渐地淡忘了。但是我却不能忘怀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还有和我一起患难与共、重情重义的二哥。
我们在康拜因上的合影註:(文前提到的二哥是我的胞兄,文后提到的天放二哥是曾在一起患难与共的同城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