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散文读书

晨读:《资治通鉴》[163]“马邑之围失败” ——汉匈大规模战争

2019-01-05  本文已影响9人  大珊老师
晨读:《资治通鉴》[163]“马邑之围失败” ——汉匈大规模战争的前奏

[白话文]

雁门马邑县土豪聂壹,向大行王恢建议说:“匈奴和亲,亲信咱们边境,可以利诱他过来,伏兵袭击,一定可以击破他们。”

皇上召公卿商议。王恢说:“我听说代郡还是独立王国的时代,北有强胡之敌,南与中国交兵,但是还是能够老有所养,幼有所长,该种树种树,该耕田耕田,仓库总是充实的。为什么呢,因为匈奴也不敢轻易来袭。如今海内统一,而匈奴却侵盗不已,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一点也不怕我们。所以,我认为伏击他们一次,给他们点教训,是好的!”

韩安国说:“我听说高皇帝当初遭遇平城之围,七天没有饭吃,到了解围而回之后,并无愤怒之心。为什么呢?因为圣人以天下人心为心,宽宏大度而已,不会因为自己个人的愤怒而伤害天下的公平。所以派遣刘敬和亲,到今天已是五世之利。臣以为,还是不要搞这些伏击。”

王恢说:“不然!高皇帝被坚执锐,南征北战几十年,之所以不报平城之仇,不是力所不能,而是让天下休养生息。如今边境警报不断,士卒死伤累累,运送遗体返乡的灵柩车相望于道,这是仁人志士心头之痛!应该教训教训他们!”

韩安国说:“不然!我听说,用兵者以饱待饥,以治待乱,以逸待劳。所以,发动大军,攻入敌境,毁敌城池;或者按兵不动,役使调动敌国,这都是圣人用兵的方法。但是,像如今计划的这样,卷甲而驱,轻举妄动,长驱直入,恐怕难以建功。如果纵队前进,一旦与敌人遭遇,恐怕无法承受压力。如果以横队前进呢,又容易被敌人切段分割。走得快了,粮秣跟不上;走得慢呢,又抓不到敌人,行军不到一千里,则人马都没吃的了。兵法云:“遣人,获也。”派出军队,都被敌人俘虏了。所以,我认为不要发动这样的偷袭。”

王恢说:“不然!我今天说袭击他,并不是要发兵深入敌境,而是把单于引诱到我们的边境来,然后我选枭骑、壮士埋伏,根据地形险阻,我的阵地全都构筑好了,或者扎营在他左路,或者在他右路,或者挡他前路,或者绝他后路,总之,一定可以生擒单于,万无一失!”

皇上同意了王恢的方案。

[点评]
王恢和韩安国的争论,一则要不要战,二则如何战。显示出武帝初年的进取派和守旧派的矛盾。汉朝草创伊始,民生凋敝,财匮力绌,百废待兴。这时候北方强邻匈奴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但是汉朝根本无力与强大匈奴长期鏖战,只得采取笼络的和亲政策容忍退让,换来北方边境短暂的安宁。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汉朝和匈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汉武帝想彻底解决北部边疆问题了。

夏季,六月,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统率战车、骑兵、步兵共三十多万人暗中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约定等单于进入马邑就挥军出击。

汉军暗地派聂壹当间谍,逃到匈奴人那儿,聂壹对单于说:“我能杀马邑县的县令和县丞,献城归降,您可以得到全城的所有财物。”单于很喜欢和信任聂壹,认为他说得对,就同意了他的计划。

聂壹返回马邑县城,就斩杀死刑囚犯,用来假冒县令、县丞,把他们的头挂在马邑城下,让单于的使者观看,以此作为证明,说:“马邑县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赶快来!”

于是,单于越过边塞,统率十万骑兵进入武州塞。走到距离马邑县城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单于见牲畜遍野,却没有一个放牧的人,感到奇怪。单于就派人攻打亭隧,俘虏了雁门郡的尉史,要杀掉他,这个尉史就告诉单于汉兵埋伏的地点。单于大吃一惊,说:“我本来就怀疑其中有诈。”就领兵撤退,在撤出汉境之后,单于说:“我俘虏了这个尉史,是天保佑我啊!”就称尉史为“天王”。

边塞守军传报单于已率军退走,汉军追到边塞,估计追不上了,就全军撤回。王恢指挥的另一支军队,从代地出发,准备袭击匈奴的后勤给养,听说单于返回,军队很多,也不敢出击。

[点评]
一场劳师动众的“守株待兔”。几十万人的大规模伏击,需要多么严谨的保密措施,需要面对多少难以预料的“偶然因素”。没有保密措施,没有突发事件的预案,显然,从皇帝到将领都准备不足,这都是天下承平,安享富贵惹的祸。

武帝对王恢很恼怒。王恢说:“根据原来的计划,约定引匈奴进入马邑县城,主力军队与单于交战,而我率军袭击他们的后勤给养,可以获胜。现在单于未到马邑就全军撤回,我用三万人的军队打不过匈奴大军,那样做只能是自辱。我本知道撤兵回来是要杀头的,但这样却保全了陛下的三万将士。”于是汉武帝就把王恢交附廷尉审判,廷尉判决:“王恢避敌观望,不敢出击,判处斩首。”

王恢暗中向丞相蚡行贿一千金,求他开脱罪名,蚡不敢向武帝说,就对太后说:“王恢第一个提出了在马邑诱歼匈奴主力的计划,现在行动失败而杀了王恢,这是等于为匈奴报了仇啊。”

武帝朝见太后时,太后就把田蚡的话告诉了武帝。武帝说:“王恢是马邑计划的主谋,我听从了他的建议,调集了天下几十万人马,安排了这次军事行动。况且,即使捉不到单于,王恢的军队袭击匈奴的后勤给养,仍然可以安慰将士们的心。如今不杀王恢,无法向天下人谢罪。”王恢得知了武帝的话,就自杀了。

[点评]
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王恢死?
客观地说,马邑之围既然失败,王恢再出击也确实没什么意义,白白损失三万将士而已。作为一军之长,临机决断,全师而退,并没有大错,甚至值得表扬。有人说,汉武帝好战喜功,劳师动众,一无所获,总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谁来负责?只有王恢这个“敢为天下先”的“替罪羊”了。
我看武帝杀王恢,传递了至少两个信号:第一个是,如果再如以前那样畏惧匈奴战力,认为匈奴是不可战胜的,必杀!第二个是,坚定朝廷上下与匈奴开战的决心,让少部分抱有“和亲换和平”的人,彻底死心。因此,王恢之死实质是为一场全面战争祭旗、壮行。其实汉武帝杀王恢,就是要告诉世人,我此生就是要杀匈奴的,以后作为大汉的军队,见了匈奴人,不管我军势力如何,都要敢去主动出击,攻打他们,否则王恢就是你们的下场。这就是王恢非杀不可的原因,也是汉武帝誓破匈奴的决心。就是有了这一次汉武帝杀王恢的事件,才有了后来骁勇无比的卫青,霍去病。

从此之后,匈奴断绝了与汉的和亲,进攻扼守大路的要塞,常常入侵汉朝边境,不可胜数;但是匈奴仍然贪图在边关的互市贸易,喜爱汉朝的财物;汉朝也不关闭边境贸易市场,以投其所好。

[点评]
一次不成功的“马邑之围”,虽然双方没有接战,但自此以后,也都“撕破脸”了。汉匈之间的关系格局由此发生了质变。
对于长期韬晦的西汉王朝来说,开弓岂有回头箭?既然已经暴露了战略意图,那么就必须马上做好全面出击的准备。已经下定决心的汉武帝刘彻,从此指挥汉军正式开始了对匈奴的绝地大反击,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惨烈大搏杀即将在塞北、西域的广袤大地上轮番上演。
晨读:《资治通鉴》[163]“马邑之围失败” ——汉匈大规模战争的前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