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作•遇见

全世界9个人里就有1个人挨饿——这不是一篇“鸡汤”文……

2020-08-12  本文已影响0人  思考着的许一一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世界72亿人口里,约有8亿多人挨饿,换算下来就是,平均9个人里,就有1个人饱尝饥饿之苦。

这是今天一一亲眼在中央电视台看到的新闻,数据的真实性并不需要去质疑。有人看到这个标题,可能以为我会说一些“鸡汤”,比如“人要知足、知足常乐、比你苦的人其实还有很多”这一类的安慰剂。

但是我并不会这么做,我觉得这类新闻、这类数据的看法,应该对我们起到的,并不是“自我安慰”的作用,而是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

1 “饥饿”这个词,其实是个恐怖的词

联合国对于饥饿的标准,绝对不是你每天中午饭前的那种感觉,真正的饥饿,我估计绝大多数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从来就没有见识过,更不用提那些非洲国家了。

我记得有一张非常瘆人的、后来得到了普利策奖的新闻照片,具体照片我就不放了,免得通不过审核。

照片上是一个非洲婴儿,骨瘦嶙峋,旁边,则是一只看上去虎视眈眈的秃鹫。

饥饿在我们国家,其实也曾经存在多次,比如古代的饥荒,乃至新中国成立前后,曾经也闹过,冯小刚的电影《1942》就是拍摄的当时真实情况。

饥饿,到底是种什么感觉?

我曾经为了减肥,试着连续3天只喝水以及食用极少量的蛋白质和维C,当时我真的出现了莫名的幻觉,这种幻觉又不是完全的不知情,就介于真实之间,浑身开始发酸,极其难受,何况我这还是摄入了一点基本的维持循环的营养的。

而那些真正处在饥饿世界中的人们,不仅要挨饿,这些地方,一般卫生状况也极其差,没有摄入,就没有抵抗力,瘟疫如影随形。

这个世间的凄苦,你再去夸大的描写都不为过,因为真实的情况,永远超过语言和文字的表达。

2 数据,不是让你“自我安慰”的

这是一种怪现象,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说它怪,是因为别人的凄苦,你首先却拍拍胸口,暗自“庆幸”自己——“还算好”,这种心态,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过之而无不及。

说它自然,是因为,说穿了,人都是利己的动物,绝大部分至少内心深处都是自私的,这没有什么不能承认的,事实就是如此。

当你正处于某种困境中,突然看到了这么一条新闻,你联想到:唉,其实比我惨的人多得是,我还是应该知足一点。

从某种程度说,这种联想,倒也缓解了你的惆怅,你也没有去影响别人,更谈不上恶不恶,确实也挺自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纾解苦闷的方式。

但是,一一却发现,至少在我周围,同事、同学乃至一些长辈,经常也会拿此类数据说事,这种习惯性的“自我安慰”,则是一种并不很好的现象。

长此以往,你越来越懒于奋斗、积极,甚至因此,你也趋近于这些因为客观原因挨饿的人们,堕落于深渊。

3 面朝苦难,心怀敬畏

说说这条新闻,对于一一来说的真实想法吧。

我首先是感恩,感恩我的家庭,也感恩自己,家庭还算小康,支撑着我读书、成长,感恩自己,一路拼搏,到现在多少还能过上“车厘子自由”的小生活。从小到大,确实也没有体会过挨饿。

但是除此以外,我更多的是感受到内心的震撼,我确实不曾想到过,这个世界上,原来饥饿的占比如此之高,世间的疾苦,第一次在我脑海里形成了非常真切的印象。

我并不知道,我自己能够对此做些什么,显然我也没有能力为这件事情奉献出什么,或者说,也无从着手,但是我至少产生了忧患意识。

有人说,人生在世,何不及时行乐,何必去自讨苦吃、去关注民生疾苦,你也无能为力啊,我承认这种想法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并不认同人生不应该有忧患意识。

不是说,我们要刻意去营造“忧患”,本来过得好好的,非要去强行“受苦”,但是我们要时刻对周遭,无论是自然还是生命还是事业还是他人,保持敬畏之心,我们虽然没有患难,但是我们有面对患难的心理准备,我们有勇挑重担的勇气,即便我们无能为力,人生的价值也是从自我的实现上获得的。

这些是我的想法,你完全可以继续你的“自我安慰”,我并不反对,我觉得其实也是一种活法,我只是表达出我个人对于苦难的看法,也谨以此来向那些真正投身于国计民生大事业的人们的致敬!

徒步看天下

岁月拾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