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你原谅我好吗?我知道错了……
老师,请你原谅我好吗?我知道错了……
今天是教师节,在这个满是鲜花和祝福的日子里,朋友、家人和孩子们的真诚让我温暖,让我自豪,但是,最让我有点小感动的还是“他”。
事情要从昨天下午说起。最后一节课铃响,我跟着孩子们进了教室,最先看到的就是小睿,拿起他蓝色的水杯,正在大口喝水,因为刚刚上完大课间,他一定渴坏了!可是,我对孩子们上课有要求:“小睿,上课了,不能喝水!”他毫不在意满面笑容的看着我,急急忙忙又喝了一口!已经劝告了,还不立即停止错误行为,让我很恼火,如果不令行禁止,别的同学势必也会这样做。我把小睿请到讲台上,收了他的水杯。厉声说“已经提醒你了上课不能喝水,怎么还喝?老师的话都当耳旁风了!”小睿一脸无辜,低下头,玩着手指头。这个孩子,每节课刚上课时,课前准备都是磨磨蹭蹭,慢慢悠悠的,别的小朋友都坐好了,他还在那里消消停停往外取语文书,作业本,再找一找文具橡皮什么的,一样一样不慌不忙的样子,可真是让人着急!
此时,看着他茫然不知所已的样子,我就在想:怎么给他去一去不遵守课堂常规的毛病呢?(当老师的也真是的!尿憋了可以让上厕所,口渴了就不让喝水!)最后决定放学后留下单独谈谈。
放学时,我们一贯是集体排队放学,由老师亲自送到校门口,家长再接。我想,把小睿和几个下座位乱跑,爱说话的孩子留下单独谈谈,不让他们跟班级一起放学,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接受点教训。
我和家长回到教室后,并没有看到他们惊慌不安的样子,竟然打闹着玩的不亦乐乎呢!孩子毕竟是孩子,并没有觉得他们的行为有什么不合适的。倒是老师觉得问题的苗头不对,要消灭在萌芽状态。
其他孩子简单教导以后,看表情是明白了一点,只有这个小睿还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批评他们的时候人家竟然嬉皮笑脸的笑的不行,可能觉得刚才打闹的事情挺好玩的吧!还没从刚才的玩闹中回过神来。哎!这孩子!见状,我把其他同学和家长又好好叮嘱了一番打发走了,把小睿继续留下。他一下子没有了笑容,才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此时,教室里就我和他妈妈,小睿妈妈远远的站着,我问他为什么上课不能喝水记不住?他嘴里叽里咕噜的不知说些什么,嘴角向一边狞着,一副气哼哼的模样,还一边摇头晃脑的,眼珠朝斜上方转着,一条腿在那儿斗着,我一看这样子,差点笑了场!这小子有点小个性啊!那是在强烈地表达对我的不满哪:不就喝了点水嘛,至于把我留下吗?以后不喝不就行了呗!如果是毛头小伙子,这副德行样子我肯定要好好修理修理!但是面前这个6岁的小娃娃这副样子,真把人能逗笑,啥都藏不住,全写在脸上哪!我偏过头去看到小睿妈妈也是强力的抿嘴笑着,就问“平时在家跟大人说话就这样子吧!”小睿妈妈连忙点头,给我使眼色,我知道我们该配合演双簧了!
我命令他手贴裤缝站好,不要抖腿,眼睛看着我,嘴角不要斜,表情要自然。他一边按要求做着,一边还是叽里咕噜的嘟囔着,不知道在说什么?我强忍着笑,问他在说什么?大声点。他才说“没说什么”。“没说什么为啥嘴皮在动,却没有声音?大人说话的时候顶嘴,学着大人说话是什么行为?礼貌不礼貌?”他这下子不动嘴了。“有什么话都要大声说出来,叽里咕噜别人听不清是不礼貌的,还有,你说说,上课喝水对不对?”他小声说“不对。”“知道不对还明知故犯更不对了。开校半个月了,一些课堂常规老师每节课都强调,你却听不进去,还像幼儿园一样自由散漫那怎么行?既然那样的话从明天开始原上幼儿园去得了!”一听这话,小睿的表情立马就变了,哭哭啼啼起来。我继续教训他:下课了,不能只顾着疯玩,上课铃响了才记起上厕所,或者喝水,那是不行的。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习惯,口渴这样能忍的事情要学会忍。他一边点头,一边抹眼泪。终于说到他心坎上啦!
我拉过他,又安慰他,以后再不能在上课干与课堂无关的事了,小学生要遵守小学生的规矩。他哭的稀里哗啦的,肩膀一耸一耸的,临走还不忘给我鞠一躬。看着被笑着的小睿妈妈领走的那个边哭边抹眼泪的小背影,我在想,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是不是过于严厉了?
老师,请你原谅我好吗?我知道错了……事情在今天早上发生了转机:吃完早餐从餐厅出来,我见小睿提着他没有吃完的饼子和苹果走在前面,我叫住他,搂着他的肩膀,摸着他的头,问他今天的早餐好不好吃?最喜欢吃学校的什么早餐?是大鸡腿?还是肉包子?他顺势搂着我的腰,不好意思的回答我的问话,说都挺好吃的。我搂着他,他揽着我的腰,我们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边走边说,一会儿他小声说:“老师,你能原谅我吗?我知道错了。”那一刻,我被这个孩子的真诚深深打动了,拍着他的肩膀说:“知道错了就好,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老师一样喜欢。”他一听,高兴地一边拍着大腿一边跑掉了,还不忘回头给我一个灿烂的笑脸,我的心融化了!
今天这个节日里,这个最温暖我心的孩子,让我一次次反思:这样的教育方法合适不合适?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有没有打击孩子的天性,如果家长不认可这样的教育方式怎么办?……教育是静待一树花开。作为老师的我,是不是太急了?有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有没有真正的了解他们?这些,都需要我进一步加大研究的脚步和力度,力争不辜负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以及热心真诚的家长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