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爸爸的转变
王爱玲中原焦点团队第682天分享
(案例部分细节做了处理。讲述案例是为了更清晰呈现事件真相。带着恶意猜测和对号入座心态的,请勿打扰。)
一家三口来到咨询室。全家人有个共同的特点——瘦。儿子估计有一百磅左右,一米七八的身高,像一张在风中弱弱飘摇的纸片,或者被刮到半空中的塑料袋。来到咨询室的这位爸爸,五十多岁的年纪,瘦的有些单薄,脸上有些冷峻。当然到咨询室这个地方,带着开心笑容来的不会多。妈妈抑郁的脸上努力地挤出一丝笑意,那笑里带着苦涩味儿。
妈妈说着孩子的近况,不想吃饭,失眠,不想到学校去,对什么都没兴趣。妈妈每一句话都透着担心和忧虑。听完妈妈的叙述,我迅速扫视了爸爸和孩子,孩子低着头,爸爸脸上是一种不屑和倔强。我问爸爸对妈妈的话怎么看。爸爸喉结动了动但欲言又止。儿子紧张地瞟了一眼爸爸,再次低下头。
孩子跟着我走进咨询室。将近一个小时,孩子诉说着自己的不快和憋屈。而我听得出,孩子渴望爸爸能够看到自己,但爸爸总是忙,总是发脾气,总是用吼和骂回应他的期待。在学校里被霸道的老师惩罚,他感觉不公平,却得到爸爸的呵斥:“恁多孩子咋偏偏惩罚你,还是你不好!”,委屈变成了愤怒。愤怒变为无助和压抑。孩子说,活着真没劲。
爸爸妈妈真的不爱孩子?据我了解,妈妈在快四十岁时生下这个孩子,也算是高龄产妇,也是冒着生命危险的。而且还交了高额的计划生育罚款。这孩子应该寄托着爸爸妈妈更多的期待和爱吧。
我想到我的爸爸。姊妹几个陆续出生,表面上爸爸妈妈没有怨言,但是仍然盼望着有个弟弟。排行老五的弟弟终于在爸爸四十岁那年姗姗降临。按理说“老来得子”的爸爸妈妈非常溺爱弟弟才是,可我从小看到的是,弟弟被爸爸妈妈严格管束,打骂是家常便饭,学习上更是尽心尽力辅导。弟弟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牢牢稳定地占据了班里“第一名”的位置——倒数第一。我也特别奇怪,我们几个女孩学习上爸爸从来不过问,学习也都过得去,怎么弟弟就这么“笨”呢?
也许是爱得越深,恨得更切,就像我们俗话说的“恨铁不成钢”吧。
那眼前的爸爸有没有这样的心理呢?
结束了跟孩子一个小时的谈话。我用探问的口气问爸爸愿不愿单独跟我聊聊。爸爸爽快地答应了。
我首先感谢爸爸愿意协助我的咨询。然后问爸爸,听说你在卫生系统工作,今年特殊的疫情,你们是最辛苦的。
爸爸眼圈一红,清瘦的脸上痛苦的抽搐着。半天才说一句话:“很累,很辛苦。”然后,缓缓口气,似乎想把那些苦涩吞下去,却又压不住,开始讲述新冠疫情防控中的不容易,各种突发情况的处理,各种检查的应对,布置任务后的坚守……看得出爸爸是对工作特别认真负责,凡事亲力亲为,要求严格。
我知道这种性格特点的人,都想把工作做到最好,也会对他人严苛,所以难免对遇到他人的不理解,工作推进的困难。顶着巨大压力的人,情绪大起大落在所难免。我就试着问爸爸,这样大的压力,会不会让你跟之前有些不一样?
爸爸又一次眼睛湿润。他说这段时间自己经常情绪失控,脾气很大,也没有解决办法,自己扛着吧。单位是去年刚刚合并起来的,领导新来不久,协调起来似乎不太顺手,有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很多事都要自己去扛着。
“你说要扛着?怎么就要自己扛着呢?”我好奇地问。
爸爸先愣了一下,接着说“领导说我朋友。又是同龄人,知道做一个部门领导不易,特别是最初阶段。我作为朋友必须跟他一起扛着。”
“哦,你在为朋友分担着他的那部分压力,替朋友扛起这个大局。”我复述爸爸的话。
“是的。朋友对我也很照顾,我说的事,做得任何决定,他都不会质疑,不管是钱上,物资上,人力上,都听我的建议。我也很欣慰。”爸爸说到这些,脸上第一次露出一丝笑意。
我的心情也随着爸爸的那一丝笑意轻松起来。“感觉到你特别看重情义。”
爸爸看起来没有了刚才的严肃,回忆起自己十五岁参军,一个人到部队锻炼,第二年就做了领导的文书,为了工作,放弃了部队领导的挽留,到单位后风风雨雨这些年的打拼,全靠着自己努力走到今天,回顾自己的路,有坎坷不平,但无愧于心吧,朋友们的评价也很高。很知足。
“特别感谢你能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我感受到你特别能吃苦,有耐力,不靠,不等,一路自己打拼的劲头。为工作,为家庭付出了很多!”
“没办法啊,只能靠自己。不过,我感觉到自己在教育孩子这方面,做的不对。不该用打骂教育孩子,认为打骂会让孩子更努力,知道学习。”爸爸稍稍提起来的精神头,因为说到孩子,又恢复了原来的沮丧。
“怎么说呢?”我等着爸爸说得更多。
“我们那个年代,都是这么过来的,除了学习,其他的都是没用的。我要求孩子,只要学习,其他的免谈。加上脾气不好,看到孩子做不到,就是一顿骂一顿打。我打算改变一下自己跟孩子相处的模式,带孩子出去玩玩,他说有个风景区很美,我整天忙,也没时间考虑。现在懂了,要留出时间陪陪孩子……”
我被爸爸180°度的大转弯给转糊涂了。怎么就从一个严厉的信奉“棍棒教育”的爸爸,转变为愿意陪伴孩子的爸爸了呢?我正准备问,爸爸站起身,说感谢老师让我看到自己有这么多的不足,打扰你时间太久了,真不好意思。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在回顾和梳理整个咨询过程的此刻,依然无法完全理解爸爸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我坚信,爸爸爱孩子的心一直都在心里,当他感受到理解,支持和信任,比起拳头和恶语更能让人有力量时,是不是感受到了孩子曾经的难过和孤独?是不是看到有一种比暴力更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谜底,只有爸爸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