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读书馆

我读《道德经》的九九八十一天❺

2019-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爱做白日梦的虾皇饺小姐

下篇《德经》

第三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一篇略长,前面是几个对比,主要还是说“重实不重形”吧。上德之人即使不表现出形式上的德,也是真正有德的,下德之人即便表现出来的是不失德的,其本质也是没有德。嗯,有种“做该做的事而不过于吝惜羽毛”和“假仁假义”的感觉。

总结的一个先后关系,乍看有些奇怪,细想却深以为然,大道废而后生德。我们常说“仁义礼智信”,失德生仁,失仁生义,失义生礼,再之后是不是也一样,失礼生智,失智生信?

第三十九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故至誉无誉。

高低贵贱,贵可以是高贵,也可以是价格高,贱可以是低贱,也可以是价格低。大体上来说,物以稀为贵,即少的会更贵,皇帝一朝只有一个,自然最尊贵;多了,便不值钱了,如人民,太多了的话就或许多一个少一个都无所谓,所以是贱民。民虽贱,但胜在数量多,如汪洋大海,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说,所以纵观历史,改朝换代也不是新鲜事。问题是,把原本高贵的打碎了,让低贱的取而代之,低贱的可以变成高贵,但最终变成高贵,又会被另外的低贱推翻。人都只是一样的人,只不过是同样的人在不同的位置(在上或在下)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自然而然会不一样罢了。所以,圣人居高位,不会自认为比其他人高贵吧;那么,大部分人虽非居高位,也可不必妄自菲薄。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曾经好奇过占卜之类的游戏,因此读了些《周易》。对于“善易者不卜”这句话,自然有不同的解读,我比较倾向的说法大概意思是,周易讲的是大道规律,能明了事物发展规律的人是能“看”到事情的发展而“知道”即将发生的事情,而非迷信类的“占卜”。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循环往复是道运动的特点。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会一再发生,虽然可能会改头换面,但其内核都是相似的。能把握住内核,自然不论呈现出的是怎样的姿态,都能清晰洞见它的行进轨迹。

第四十一章“不笑不足以为道。...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士”听说了道就努力实行,“中士”听说了道会怀疑它的存在,“下士”听说了道会嘲笑。

我有一个疑惑,老子能把人分为圣人、上士、中士、下士之类的,说明他很明白人是有分别的,的确是有“下士”存在的。怀疑“道”的存在的人,尚可以“道”示之,或许能使部分人开悟明理吧,嘲笑“道”的人真的能通过“不言之教”润物细无声地让他们都遵循道么?如果不能的话,那圣人的“无为之治”就根本无法实现吧,所谓无为而治靠得是百姓自治,君主只要默默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看一切顺应天道运行,不用去干预或实施什么,可是不管社会平均素质水平能提高多少,总有低于平均水平的“下士”存在啊。诚然,也有高于平均水平的,但常言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而一锅汤若是坏了,再加多少名贵食材调味料也无济于事。

“道隐无名”一句让我想起以前读过的一则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大概是即便没读过道德经都会听说过的一句话吧,然而就是这么众所周知的一句话,要怎么理解,依然没有定论。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是老子的一句总结,正合了太极八卦图,看起来是增加的或许是减少,看起来在减少的或许是增加。总之,不能以表象判断,而要究其真核。

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少说话,多做事,乃真道。

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虽然老子原文写得早,但结论倒是很符合前几年一个什么调查研究的结果的哈。收入的增加能提高幸福感,但到了一定的数额,再增加就对幸福感的影响很小了。至于这个数额,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是不同的,具体数字没什么意义。人的复杂性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也存在因为心理贫瘠而扭曲行为的,比如上一两代人经历过大匮乏的人,到现在还有好些即便有经济能力也爱买便宜东西的,还有明明不差钱也忍不住贪污之类的…不考虑是否有利有益有需求而单纯地填补内心的空洞的不知足,要戒掉也是很难的吧,所以要吾日三省吾身么,很多事、物,即便是好的,也不一定是越多越好吧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清静为天下正。

“大成若缺”,事物总是相反相成的,没有完美,最完美的看上去总是有残缺。

世界上有没有“完美”的人?刘慈欣的《三体》里写了个故事,男主成为面壁人,可以随便提条件,因为不想做这个“面壁人”所以存心为难地提了个“要找他心目中的完美女人”这样一个条件。结果,负责他的那个人(已经忘记名字和职务了,虽然在书里只是个小角色,脑子倒是清楚得很)回他说,你觉得“完美”的人在我看来并非是完美的,既然不是完美的人,我自然能找出来。

既可以说世界上有完美的人,只要完全符合某人的审美,对这个人来说就是完美的;也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因为不管是被多少人从头到脚喜欢的完美的人,总会有不喜欢的人觉得这并非完美。

清静无为乃天下道之正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