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经典导读

《自我,群体,社会》

2018-12-03  本文已影响14人  欢颜占星馆
《自我,群体,社会》

关于作者

本书由罗伯特·西奥迪尼、史蒂文·纽伯格和道格拉斯·肯里克三位作者联合撰写,其中,领衔主笔罗伯特·西奥迪尼被誉为“影响力教父”。他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终身校董事讲席教授,也是研究生特聘教授,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协会的主席,并获得消费心理协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他的代表作《影响力》已被翻译成30种语言,在全球售出了300万册,并被《财富》杂志评选为75本必读的最睿智的图书之一。

而这些话题本身也代表着一门“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受到他人影响”的学科:社会心理学。

而这种态度之所以不易被改变,有一个原因就是态度的“嵌入性”,意思是说,态度往往是和某种个人特质或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

而这种围绕事件本身提供论据的说服方式,被称为“中心路径”,而研究者们认为,除了“中心路径”之外,还有一种叫做“外周路径”的加工方式,这个“外周路径”的意思,就是说通过一些与事件本身无关的信息,来影响人们的态度,比如我们经常在广告里看见的“权威专家证明”、“两千万家庭的选择”之类的信息就属于“外周路径”。

在心理学中,“中心路径”和“外周路径”一起,被统称为说服的“双加工模型”。

这里,我们就要说到鼎鼎大名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大意是说,如果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就会感觉到强烈的不适,从而强迫自己改变态度或者改变行为,使二者重回一致状态。在认知失调理论兴起之前,人们认为,只有态度的改变才能引起行为的改变,而认知失调理论却告诉人们,如果行为先发生改变,那么态度也可能会随之改变。

你很可能会本能地觉得,这件事情和自己的关系并不大,因此也没有对受害者给予帮助。这样的现象,心理学家们将其称之为“旁观者效应”。

这样的现象,在心理学中叫做“自我实现预言”,意思是说当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的时候,这件事情就更有可能会发生。这很好地解释了十二星座理论为何看起来会奏效: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一个人的性格和他出生的日期有关联,但是,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他身边的同学、朋友、兄弟姐妹相信星座理论,致使这些群体对他的性格产生了期待,久而久之,这样的期待就更容易在这个人的身上变成现实,这个人的行为也就会变得更加符合星座书中的那些描述。

结果显示,之前得到报酬的那一组被试者,只有不到4成愿意再来参加下一场活动;而之前得到夸赞的那一组被试者,却有接近7成愿意来参加下一场活动。也就是说,虽然是同样的公益活动,但由于不同的归因方式,第一组被试者觉得自己是为了钱,而第二组被试者觉得自己是个有爱心的人,对于第二组被试者来说,“我是个有爱心的人”这种针对自己的偏见情境,也促使他们产生了更加友善的行为。

体会:

多夸赞对方,而不是给予物质回报,对方更愿意配合参加活动

认知失调会让想法符合行为,而不是行为符合想法,所以要避免自圆其说,拖延症,要用书写计划打破怪圈

​自我实现是很重要的暗示,可以做到,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