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封小说《老来子》第十二章
老来子
——冰封(李树平原创作品)
第十二章
看着路上繁忙的车辆,看着着一车又一车运出去的煤,看着日益发展的“永昌煤炭厂”,很多人眼睛热了起来。稍微有点经济头脑,思维灵活的人都活跃了起来,张罗着开厂子,办企业。一时间兴起一股热潮,但多半是雷声大雨点小,半路夭折,闯出名堂的较少。
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孙家坳的孙福顺、孙福广和孙福远三兄弟。他们网络村里村外各类人才,乘坐上改革的列车,享受着国家的政策,在政府的扶持下,在安康村共所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成立了“富兴集团糖业有限责任公司”。
经过各方面考察,综合考虑后,糖厂选择建在田家坝。一方面田家坝靠近集市和村公所,交通便利,监督管理方便。另一方面,田家坝地处整个安康大队的中心位置,到达周家堡、张家沟、王家屯、孙家坳等11个村社的距离都差不多。厂址选定后,施工队便热火朝天建起厂房来。
为了富兴集团稳步发展,为糖厂将来有充足的原料供应。孙福顺、孙福广、孙福远三兄弟在村公所领导的培同下来回奔走于各个村之间,组织召开村民大会,鼓励农户种植甘蔗。
富兴集团董事长孙福顺明确表示:要与个各村社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并且还强调公司将提供甘蔗种苗、薄膜、化肥等,甘蔗成熟后公司将保证按市场价收购。种苗、薄膜、化肥厂的成本费,在结算中一次性扣除。公司还附带优惠条件:在每年糖厂开榨、运作期间,凡是与公司合作的家庭,有愿意去厂里作工的一律优先考虑。
有了以上种种好处和优惠,各个村农户纷纷加入,大面积种植起甘蔗来。张洪英、罗凤珍和周大军三人一边带孩子,一边劳作,将大部分地里都种上了甘蔗。
富兴集团糖业有限责任公司,每年为安康村成百上千户合作种植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入冬榨季一开始,每年又为村里提供了几百个就业岗位,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安康村的经济发展,改善了安康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提高了农户的生活水平。在这一点上,孙福顺、孙福广、孙福远三兄弟功不可没,他们在安康村发展史上留下不可抹去的一笔,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在安康村的致富道路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自从种植了甘蔗,自从有了糖厂,整个安康村的冬季就变得和以往不一样。过去,每年冬天,无非就是砍砍柴,晒晒太阳,女人打打毛线。现在一到入冬,甘蔗成熟,糖厂开工,到处一片忙碌。地里面,人们忙着砍甘蔗,大片大片的。路上,随时能遇到糖厂上下班的行人,随处可见到“东方红”挂兜拖拉机“哒哒”响着,来来往往,出出进进,穿梭在各个村子,运着一车又一车甘蔗赶往糖厂。每当熬糖车间一开锅,厂房顶上蒸汽腾腾,空气里掺和着阵阵糖香,随风飘荡,传到四面八方。
张洪英到底是能干,周有清在矿山的日子里,把家里搭理得井井有条。田里地里都没有落下,田里的水稻长得像样,地里的甘蔗和玉米管理得体。糖厂一开工,他就到厂里做工,还会特意多饲养几头猪,因为熬糖过程中,糖浆沸腾时会产生很多糖沫被分离出来,糖沫也叫“糖噗”。这种东西催肥效果很好,正适合喂猪。每天下班后,她都顾不上累,总会挑上满满两大桶,走一截,歇一气,歇上两三回,才能回到周家堡。
糖厂榨季一开始,那是十分紧张,丝毫不能松懈的。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吨甘蔗从各个村拉来。稍有差池,就会堆积如山。压榨房里的几台大型压榨机,时刻不停,“轰隆轰隆”地转着。一捆捆甘蔗先被扔进粉碎机里粉碎;再通过传送带送进压榨机;通过压榨机榨出甘蔗水;在汁水池里对汁液进行收集,去除杂质;汁水通过管道被输送到糖房里;糖房里用锅炉进行熬制,熬制出锅以后,放到模具里冷却定型;最后送到产品包装房,进行包装。每个车间都紧紧相扣,环环相连,任何一个部门有状况,就会影响整条生产链。为满足生产需要,糖厂采用24小时三班交替轮换制,工作时间分早、中、晚三段,每周调换一次。
张洪英上班时就到糖厂,下班就回家忙碌。安康村本来就属于亚热带气候,气温较好高,甘蔗品质优良,糖分较多。富兴红糖畅销各省,效益很是不错,员工的福利也比较优厚。从榨季开始到结束,四五个月下来张洪英也有一笔不菲的收入。要是逢年过节了,厂里还会给员工每人发放一盒精美的包装红糖,几罐糖稀,既精美大气,又可口好吃,是当时送人最抢手的礼物。
周有清和她真是种植、养殖、做工三不误,谷子卖了有一些收入,甘蔗成熟又有一笔收入,猪卖了还有一笔收入,再加上两个人做工的工资,一年下来,收入十分可观。渐渐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还要红火。
“永昌煤炭厂”和“富兴集团”似乎成了他们夫妻,还有大多数人的“摇钱树”和“提款机”。成了安康村的重要经济支柱,为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