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感到不幸福

2017-06-17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抹涟漪

     

为什么我们感到不幸福

    我有一个问题想要问你,你觉得你幸福吗?也许你会说还不错,但我想大多数人会说,我活的很一般般。也许有些人会对我这一说法大加指责,说这是纯属无病呻吟。是的,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像过去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不用再过像60年那样的饥荒生活,现在绝大数人都能吃饱穿暖、无需风餐露宿,物质上达到了极端的满足,可为什么偏偏是大多数人还是感觉不到幸福呢?我们到底是缺失了什么?周围的朋友都各有各的烦恼,各有各的苦楚。说来也奇怪,各种各样的幸福指数在唱着高调,更有什么幸福指数爆棚的说法!

    那幸福感到底又是什么呢?度娘这么说: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这个定义就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指数是不同的,所以幸福与否是不能搞一刀切的。幸福与否也只有自己知道,不是吗?

    在我们的耳边更不乏听到有人说:过去的日子虽苦但好像活的更幸福的说法!我的耳朵没问题吧?🤔咱们现在一起撸撸啊……

      一、先说关于孩子的问题。现在国家放开了二孩的生育政策,身边有极少数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惜血本挺起了肚子。可是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是放弃生二孩的。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我们不想要二孩吗?中国不是历来就有多子多福的说法吗?是因为我们生不起、也养不起吗?目前工薪阶层是没有专职家庭主妇的,大都是母亲在做“两份工”。主妇们不仅需要在家庭里充当母亲的角色,更需要参与到社会分工中,需要通过劳动换取相应的工资待遇,以便与丈夫共同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生二孩的妇女大多年龄都在35岁--40岁之间,此时的女性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选择生二孩就意味着要放弃自己大拼的事业,现在是新人辈出的年代,前浪一不留神就会被拍死在沙滩上,生完孩子的女性再想回归事业是不太可能的。另外,缺少了主妇的这部分收入,整个家庭是无法靠一方支撑的,二孩的奶粉钱从哪里出,老大的学费从哪里出?等等问题会层出不穷,一个家庭的生活品质就会直线下降,所以想想这个问题还是算了吧!也许你会比较幸运,可以克服上述问题,加之夫妻双方的身体状况良好,经过10月的怀胎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那恭喜你!但是随后的问题就会接踵而至,第一问题,上幼儿园之前熊孩子谁来带。靠父母吗?不太可能,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都处于下降趋势,他们能自己照顾好自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所以让父母带二孩的想法就放弃吧!4+2+1的形式已经是吃不消了,如果变成4+2+2的形式岂不是要了我们的小命!第二小孩的教育问题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大家算过吗?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需要支付多少银子吗?其结果会让你惊得目瞪口呆。其实这都是被那句话给闹的: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真不知是从谁的嘴里吐出来的这句话,中国的父母为了践行这句话可谓是前仆后继、舍身而忘我!各种启蒙班、奥数班、英语班、特长班,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们这群逗比的父母。我们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要花在各种报班上,孩子失去了童年,大人失去了自己。真正考验父母的是小升初。没有经历过小升初的父母根本体会不到这是何种的煎熬,过来人都知道现在的小升初比中考、高考都难,它不仅是在考孩子,更是在考家长,考家长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人脉关系。中国的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但也只是停留在口号里。孔圣人的因材施教就是当作个屁给放了!作为家长是很无奈,因为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是根本改变不了大局的。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是无休止的报班、接送和孩子的撕逼大战,这样的生活如何能感到幸福?不要说你从未觉得孩子难带的话,能说出这样话的人、要么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要么孩子不是你带大的,你做了甩手掌柜……说到这些我想大多数的女人心情就不美好了!

      第二个咱们说说父母的问题。现在我们的父母的年龄都大了,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医院就成为最不想去的地方,因为此地是花了钱也不开心的地方。咱不说能不能承担起医疗费用的话题,先说一说人的问题。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病病痛痛的就需要去医院找大夫。中国比不上国外,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小病小痛的,在自己家里就可以解决,加上有很好的社区服务,所以国外的老人还是比较幸福的。而我们的现状是处处排队,一个老人看病需要多人陪同,有的负责排队挂号、有的人负责排队交钱、有的人负责排队检查,如果此流程由一个人来独立完成,我想一个早上的时间也不够的。另外,谁来陪同照顾就是更让人头疼的事情。作为儿女要想尽孝道,可是一想到请假我想很多人会.......每次请假用人单位的领导就会五官错乱,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要想请假就得陪笑脸、说好话,有时候一出领导办公室的门就想骂他祖宗。经过一番波折去了医院就万事大吉了吗?错错,大错特错。因为你还的看大夫的脸色。人们常说的“门难进、脸难看”是不适应于医院的做派的,我觉得自己对于医院来说应该是“门好进、脸难看、不搭理、花钱多”。身边的老人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钱,临了不都送给了医院吗?但凡到了医院这地界,作为子女为了能给父母最有效的治疗,就会变得低声下气、想尽办法找人托关系,随时准备塞红包,就是尽一切所能的耍宝,这种关系不必一定是沾亲带故,哪怕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也得攀上一个,因为这样好似让你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更加因为他们的手里握着你最亲的人的小命。我在这里加一个题外话——其实,电视上报道的一些医患纠纷更加加剧了老百姓对医疗技术的恐慌情绪,请适度报道负面新闻。咱们在说一下,医疗费用的话题。

大家想想就中国目前的就医情况和医疗能力,能让老人和子女们感到幸福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