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忆外公任公的商业传奇
这两天在家族群里陆续听闻了任公的一些历史故事,很感兴趣,以深怀敬仰之情进一步收集了与老人相关的商业传奇,遂成此文,以示纪念。在老人百年诞辰之际,共同追寻家族历史、追忆外公的商业历史。并瑾以此向老人致敬!
(注:本文的主要内容均是听自亲属交流及部分史料,未进行严谨推敲论证,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及时指出,以便更正完善)
一、商业才俊
外公明末清初“湖广填川”时,祖上由湖南迁入四川。外公于1920年生于重庆江北人和场。人和即是今天的两江新区人和街道,在21世纪的今天,已是重庆直辖市后所培育的全国第三个国家级经济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的经济中心!
外公一生经历了中国近现代百年乱世,从抗日战争时的民国风云、再到解放战争时的商业沉浮、新中国公私合营的无奈、文化革命的政治激荡... ...外公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个体商业发展史,也是一部家族发展的传奇故事。
30年代末,刚成年的外公感受着重庆作为陪都的繁华。渊源流长的长江,串起了陪都与上海,也串起了内地与世界,大量战争物资与生活必需品贸易沿着长江往返。外公由此接触了全国最顶尖的商业,1936年开始在重庆恒通绸布号做学徒,此后就一直在几个主要商号从事各种进口和优质国产布匹的贸易。
这期间,他曾与著名的华华公司合作,而华华公司作为当时绸布行业的龙头,观其历史足以了解当时绸缎业的兴盛。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货像潮水般涌进当时中国的商业中心——上海,民族工商业受到猛烈冲击,日货充斥国货市场,激发了上海广大民众抵制“东洋货”、提倡用国货的爱国热潮。为抵制日货,维护民族利益,坐落在上海三马路的大新绸缎局总经理王延松,将大新绸缎局与大昌绸缎局合并,扩充实力,成立“华华绸缎公司”。华华绸缎公司以“和气生财”为宗旨,以满足各阶层国人需要为经营目标,倡导“华人穿华服,华人用国货”(“华华”即取意于此),集中各种国产高、中、低档呢绒绸缎、棉布服装于一店专业经销,生意兴隆。
1938年7月,华华公司将公司总部随国民政府一同迁至重庆,位于重庆著名的会仙楼,现重庆地标解放碑商圈。
华华公司民族路分店华华绸缎公司所销售的丝绸、呢绒、棉布和服装面料都是从江浙一带水运来的,质地优良、款式新颖、价格公道,开始风靡山城,不论达官显贵还是市井百姓都以在华华买面料为荣。华华绸缎公司成为当时重庆最大的绸缎公司。
顾客等待华华开门 华华解放前老海报我们的外公,在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勇于投身时代大潮,与这样一家极具潜力的公司合作,逐渐练成了工商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商业智慧。据说当时,他能够双手同时打算盘,可见其技术是非常精通的。
当时,着长衫、带礼帽的他,作为重庆华华公司驻上海贸易代表,在外滩洽谈签单、签支票,采购的进口面料交由强华轮船公司福源号、福同号两艘轮船执运发往重庆。我们在电视剧中才能见到的、令国人无比羡慕的上海滩剧情,其实对于我们的外公而言,就是当年的现实。而他,也曾是这一世界伟大商业历史的参与者!
上海滩,除去枪战武打黑帮剧情,帅帅的画面就是当年祖辈的风采!
后来,长江上大名鼎鼎的福源号、福同号两艘轮船的名字,就成了外公为儿子起名的参考。可以想象,在他老人心中,不仅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永远无法遗忘,而且希望孩子们终有一天,能够象滔滔江水中的巨轮一样,闯激流、战险滩,开辟新天地!
民国时期的长江航运
二、商贾荣昌
当年外公遇到了一位以兄弟相称的商业大哥,就是后来我们称为叶舅公。他们在乱世中相互照顾、彼此帮扶,对外一起在商业领域展露头角,在内则彼此惺惺相惜。后来,叶公将自己远在荣昌老家的唯一的亲妹妹介绍给了外公。于是,外公安家荣昌,这位荣昌的大家闺秀就成为了我们的外婆。
在那个乱世,只有远离大城市的县城相对更安全,外公从此在荣昌生活。
民国时期的荣昌,私营工商业户逐渐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当时县里几乎没有工业,输入的主要商品就是自产不足的日用必需品,布匹则是其中重点。而外公在重庆、上海等地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商业人脉和经商才能,于是继续从事个体贸易。其经营的布匹涵盖了国产布匹到进口布匹的各个品种,优质布匹则更是市场稀缺,于是他和我们的叶舅公很快成为荣昌当地叱咤一方的商家。
兄弟俩后来还联合开办了荣昌的第一家百货公司。一个有资源,一个有财力,百货公司很快就开办起来了!
孙女YuTing分享了一份工商银行1979年对于外公拨乱反正的文件,看这个文件,就知道外公当年的生意做的有多好,发展有多迅速!
文革期间的档案据文中原文记载:
“任**1942年开始经商,47年后在荣昌自己经营“大成”棉布店,有资本七十疋布,学徒两人、店员一人,另在重庆“义胜”,荣昌“宏大”布店投股十疋,计全部资本八十疋。
原有土地二十五挑,又于47、48年亲自在荣昌太阳升、五福买得土地三百挑,每年收租五十担。解放前任孝安兄弟二人与家父一起生活,是任孝安亲自联系货源经营商业,同时出租土地掌管家业。”
对于文中批露的土地到底有多大,我自己科普了一下:
20世纪50年代(1952~1962年),当时全国粮食单产水平很低,10年内年平均亩产多数在100公斤以下,即200斤;按1担就是100斤换算,相当于亩产只有2担。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中(1962~1995年), 经过了“农业三年困难时期”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领导与投入,特别是7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单产迅速提高,到90年代中期,粮食单产从原来88公斤增长到283公斤,即566斤。也就是说到90年代才达到亩产5.6担。
于是我们按解放前亩产2担,即2挑(担)谷子一亩地,换算下来,外公当年的325挑土地足足有162亩,相当于16个足球场那么大(标准足球场为7140平方,即10.1亩)。也相当于一个中型住宅小区的占地面积(可以建40多栋6-12层的小高层住宅楼)。而事实上这已是当年县城的核心区域中很有影响力的一部分。
执笔间思绪飞到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让一批人先富了起来,我当时还在读书。后来感叹,自己家族怎么就没有生意基因,错过了中国改革开放、胆大即能快速发展的黄金30年。而事实上,我们的外公,其实就有着深厚的商业基因。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成就了商贾大业,令人无比钦佩!
三、风云突变
1949年12月荣昌解放,划归四川省永川地区(1983年随永川一同并入重庆)。解放后,政府在重点进行农业改造的基础上,同步进行了工商业改造。对私营工商业采取多种形式,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到1956年底全县88%的工商业户进行了公私合营或纳入集体所有制范围,基本完成了对私改造;形成以国营商业为领导,供销合作商业为助手,集市贸易为补充的商业体系。
而事实上,当时对于私营业主,特别是拥有大量固定资产的私营者而言,很容易被扣上了“资本家”的帽子,其资产名为合营,实为没收。外公靠自己勤奋挣下的家业,本可以让全家过着财富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在1951年那个时刻,不得已一夜间变成了无产者。
好在经历过商海大风大浪的他,看清了大形势后,选择了顺应潮流,并积极寻找工作。一个人再强也无法抵抗时事政治的风云际变,此时的外公,选择了当时最适合与最稳妥的道路:进入银行业!这样,既可以选择公有制这样的大平台,又能够返回到经济与金融这种对他而言非常熟悉、让他走到人生顶峰的蔚蓝大海!那一年,他凭着异于常人的财商思维、财务技能,轻松应聘到当时全国唯一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现工商银行前身)。
四、艰难前行
解放初期,因为有着强大的内心和丰富的技能,外公的工作转型倒也相对顺利。但贵为富家千金的外婆也不得不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学习务农务工,想来都是非常不易的。但在那个年代,生存是唯一的追求,何况那里还带着年幼的孩子。对于如今的我们,每每想到这些,都觉得怜香惜玉。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导致了1960年的全国灾荒。外公外婆带着一家老小,度过了他们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但灾荒历炼出的对生存的力量和对希望的坚守,让外公有了更强大的心气!
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商业机构不断撤并,个体经济遭到全面批判和彻底否定,形成了单一的国营经济体系。从这时开始,政治运动已经深深影响到外公的家眷子女们。因为成份问题,外婆也不得不下地挣工分,大女和二女也被迫以柔弱之肩,与外婆一起挣工时。也因为成分问题,孩子们本有着聪慧的头脑和读书的梦想,却只能低头于现实的无奈。
YuTing在回忆中提到:
我妈妈当年成绩那么好,但是连高考被录取的机会都没有;妈妈和二嬢早早的就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三嬢和大舅幺舅在那个年月就只能上山下乡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我妈妈经常跟我说三嬢的成绩比她还好,但是时代不允许个人有读书的机会。
后浪们可以追溯家族史,感受今天相对祖辈和父辈来说是一个多么好的时代。
以后的社会一定是个终生学习的时代。
五、拨乱反正
外公在银行一干就是一辈子。虽然有着扎实的财务基础和综合能力,但因为成份的问题,多年只能在银行基层工作。曾在边远的曾家山分理处一干就是很多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个体经济得到重新肯定。1981年全县个体经济恢复发展,1984年荣昌县第九届人大会议通过《关于支持、保护城乡个体工商业户的合法经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决议》,外公年轻时的商业辉煌终于得到政府与社会的认可,很多过去的经历与故事也才得以公开,为子女们传讼。
但已年过6旬的外公,早已被岁月磨去了棱角,被沧桑写满了记忆。性格坚毅的他已经无法再去追求曾经的辉煌,他只是平静地做着一个朴实的银行人!
外公当年这么风光过,改朝换代、人生际遇变化那么大,倒还始终乐观开朗,的确是不同常人!只是没有遇到好的时代,想起总让人唏嘘... ...
但外公的傲骨风气却早已成为他的风范。举手投足之间,气质令人敬仰!
几位孙女小时候陆续跟外公生活过一阵,外公的确是那种有着大气概的人。虽然退休前在银行多年管后勤,但是举手投足就恰似领导风范。
据其长孙Rensen回忆,外公(爷爷)80年代返聘后去市分行开会,负责接待的领导一般是先和他握手,再和其他行领导握手。当时银行有辆进口三菱商务车,外公喜欢坐中间一排,下车时一群人都要围过来... ...。
我想,不仅是外公的大气风范给人们很深的印象,更主要的,还是当年那老重庆的华华公司、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长江上民生公司的轮船…...都是对老人跌宕一生的见证、是商业传奇的见证、是新中国老银行人的见证!
文章的最后,特别感谢YuTing发起了这段讨论,感谢Rensen、Yuwen提供了很多素材。以一段话结束我们跨越中国百年商业史的追思: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祖辈们不容易,年轻时凭实力创业,却因政治动荡、风云变幻而受到挫折,子女也受到不公正待遇。
所以,我们所有晚辈们,很佩服长辈们在逆境中的坚守,在困境中的发展!
我们生在太平盛世,自当承接家族梦想,承接父母们的期颐,不负众望,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也祝愿父母长辈们幸福如意,乐享百岁人生!
(中华 2020年6月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