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书笔记-几个有意思的日常心理效应
今天来说几个日常心理学效应:
超限效应:
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比如每次考试不好,家长便重复地批评,孩子心理可能就会由“内疚不安”到“不耐烦”,再到反感,这样的心理转变。所以家长要注意限度,“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即使再犯错也要换种说法,或角度,不应简单的重复。
3对1效率
实验表明,能够引发对方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
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人采取趋同行为时,他一般会坚持己见。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趋同率就会迅速上升。如果5个人中有4个人意见一致,此时趋同绿最高。人数增至8名或15名,趋同率几乎保持不变。
但是这种劝说方法在一对一的谈判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发挥作用。可以以车轮不同时出现的情况。人处于求助、询问或是好奇心理时是容易实现的,而谈判状态下,心理戒备较高,较难实现。
皮格马利翁效应
来自希腊传说“皮格马利翁”。或类似于中国的“田螺姑娘神话”。期待是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贝勃规律
诱敌深入的实验。汽车涨价由200涨到250,或报纸涨到50,人们都会十分敏感,而房子涨了100或200,人们则不会觉得涨幅很大。人们开始收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贝勃规律”。
例如,人事变动到第三、第四次再去处理不好惹或者比较强硬的逆反员工,就没有直接裁这部分员工引起的反应。
再例如,谈判中,优先提出难以拒绝的优厚条件,谈判基本结束时再指出一些不好的细节,容易使对方接受。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俗语中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现实中的“追星”疯狂行为皆是此效应的说明。
巴纳姆效应
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人们却常常认为十分准确地解释了自己的特点,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巴纳姆效应”。有没有觉得算命先生的推算、网络的性格测试结果,都像在监视你的生活,这里边就不能忽略了巴纳姆效应的暗示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