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是什么?
前几天写文章说了关于非暴力沟通的诸多好处,虽然比较认可,但是没有好好实践过,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路,对这种方法的起源,从人物到故事,再到概念和实践的角度梳理一番,让这张卡片内容更加充实。
见
这是一本书提出的概念,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非暴力沟通》,作者是一位犹太籍美国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他致力于通过非暴力沟通,让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他因为小时候(1943年),在他搬到底特律的时候,在旁边的公园发生了种族冲突,40多人丧命,400多人受伤,这件事让处于冲突中心地带的他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因为接下来,他就是因为是犹太人遭到同学的霸凌。同时他思考,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关爱生命。
在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他发现: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为他的书写序言的是圣雄甘地的孙子--阿伦·甘地,他是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主席。他在小的时候受到欺侮的原因是:白人认为他太黑,实施种族暴力;黑人嫌他太白,实施种族暴力。他在两种“鄙视链”的压迫下和他的爷爷圣雄甘地住了一段时间,在爷爷那里他学到了将“身体暴力”和“隐蔽的暴力”分别进行分析,了解了爷爷“非暴力不合作”的精神实质,他认为卢森堡博士推广的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是有深度而简洁的。
感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开枝散叶,为现代人疗愈内心伤痛,提供了比较有效的方法。
思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这就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两个概念:暴力和沟通。
所谓的暴力不仅仅是一种身体方面的,比如现在的所有学校都禁止体罚学生,“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也随着社会进步而被唾弃,但“家暴”还没有绝迹;还有一种是隐蔽的,比如冷暴力和语言暴力。身体的疼痛会过去,但冷漠、嘲讽对精神可能造成永久的伤痛。相信很多人都曾经对父母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恨之入骨。但很不幸,当我们做了家长,也需要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来对付自己“冥顽不化”的青春期的孩子。于是教育理念的轮回出现了,包括我们课本里“永远长不大的小明”。隐蔽的精神暴力,是最近学生跳楼事件的主因,所以这个问题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怎么样“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让爱自然流量”,曾经听过孩子们说过,宁肯被父母揍一顿,也不愿意听父母唠叨,可能“唠叨”是孩子心目中的“暴力”吧。
再说沟通,最早认为沟通就是说话,后来有人说沟通要注意倾听,但我们真的能够听到别人在说什么吗?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脑补”的功能,即使没有认真听,缺失的部分我们也会“聪明的补全”,但“补全的部分”是加了自己的世界观和判断的,所以,同样的一句话,听到的人对它的理解都会不一样。很多时候,人们之间的沟通像极了和耳朵有点背的老年人说话,你说他耳朵背了,他会说我没有打瞌睡。
理解了“暴力”和“沟通”的种种表现,是不是应该好好想想,在日常交流中,使用了“暴力”而不自知,经常像耳朵不好使的老年人那样加工听到的信息?
行
记得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看看能否改善沟通质量。
非暴力沟通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是什么?
48/1000,这是我的第48张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