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之于未有《道德经》5-64
意公子的解读时常让我感觉当头一棒,比如她分享的看山还是山。人生终究会在某个时刻来到“看山还是山”,可能有人就会想,既然最终殊途同归回到看山“还”是山,那么就停留在看山是山,不要去经历“看山不是山”,不是很好吗。
其实不是,如果没有过经历“看山不是山”,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山,并清晰的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喜欢的,是要继续待在这座山还是要换一座山,都只能“看山不是山”之后的事情。
然后,和意公子同步的,我的联想也是悉达多。
最近乖宝宝简简同学大概就是在经历“看山不是山”的悉达多时期,往日的说啥是啥阶段取而代之的是毫无节制的玩游戏,作业挨到最后熬夜赶,手机PAD长在身上。
讲真哪怕是我也得拼命克制自己,努力在各种支离破碎的儿时记忆、文学作品、抖音片段里找代入感和解决方案。
我的模糊的自信来自于三点。
几年前,何老师说,我从来不管,他摆烂就摆烂,在我们家,他大概率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朱迪斯哈里斯说,尊重孩子是一个自由独立的个体。以及生命引领生命。
我并没有何老师那么自信,时常是会犹豫踌躇需要克制才能控制情绪的。但我能感受到简简被全然信任的时候的开心,换作是我,我也会很开心,从未得到过信任的那种。
最差,我就相信这是一种代偿,一种从未被满足过的释放,然后,等待回归。不管怎样,为之于未有才是。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解】
国泰民安局势安定时,易于把握时机;事情还没有任何先兆时,很容易做出周全的决策;事物力量脆弱的时候,更容易摧毁;问题还处于微弱阶段时更容易化解。矛盾最好在它还没有出现时就处理妥当,在混乱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予以安抚平息。
长成合抱的参天大树,是从幼小的萌芽一点点生长而来的;多层高的楼台,也是由泥土一点点堆积而成的;远至千里的路程,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肆意妄为的人终将失败,用执念强求的人希望会落空。因此,懂得道之规律的人不会肆意妄为,也就不会招致失败;不曾刻意执着,也就不会失望了。
一般人做事情,往往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自始至终都如一开始的时候那样慎重小心谨小慎微,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失败了。
因此,懂得道之规律的人,做不预设期待的事情,他们不会过于重视那些稀有的难以获得的珍宝,而是善于学习但保持无知和空杯的心态,以此来避免前人所犯的过错。只是帮助万物保持纯真自然的状态,而不再妄加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