黼黻探秘

2021-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然去乎

黼黻(fǔ fú )这两个字,最初是在史记上看到的。

秦本纪里,提到秦献公“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天子贺以黼黻。”还有礼书里,说是“目好五色,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这两处都提到在礼服上刺绣华美的花纹和图案。

一时非常好奇,这黼黻的花纹图案到底长什么样,尤其是周天子送的华服上究竟绣着怎样的花纹呢?

新华字典上说,黼,是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黑半白的花纹。黻,是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青半黑的花纹。

难道黼黻仅指花纹的颜色?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上说,黼指古代礼服上绣的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黻是古代礼服上绣的黑、青两色相间的花纹。黼黻常比喻华丽的辞藻。

斧头形状的花纹,黑青两色相间的花纹,就很好看,很华丽吗?看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还是不能解答我的疑问。

既然是古代君王用的服饰纹样,干脆就到《尚书》里碰碰运气。没想到还真找到了。

《尚书》有这样一段话,说是“自日月至黼黻凡十二章,天子以饰祭服。日也,月也,星辰也,山也,龙也,华虫也,六者画以作绘,施于衣也。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六者黹以为绣,施于裳也。”其中,“按黼作斧形,刃白而銎黑,为两斧相背,黻为两弓相背,黹为绣者,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

十二章图 再来一张天子的冕服

关于天子服饰用的这十二章纹饰象征什么意义,隋顾彪在《尚书疏》中说: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能兴雷雨,龙取其变化无方,华取文章,雉取耿介,藻取有文,火取炎上,粉取洁白,米取能养,黼取能断,黻取善恶相背。

宋聂崇义在他的《三礼图·衮冕条》里则提出来稍稍不同的声音。他认为“黼诸文亦作斧,案绘人职据其色而言,白与黑谓之黼,若据绣于物上,即为金斧之文,近刃白,近銎(qióng音穷)黑,则曰斧,取金斧断割之义也。青与黑为黻,形则两已相背,取臣民背恶向善,亦取君臣离合之义。”

做事果断,背恶向善,原来如此。

到这里似乎是把黼黻搞清楚了。但是如果把答案的出处和问题的源头放到一起再看,好像又有一个新问题冒了出来。

《尚书》有说,自日月至黼黻凡十二章,天子以饰祭服。而《史记》说,天子贺(秦献公)以黼黻,难道周天子是把天子祭服这种有王权标记的服装赠送给秦献公了?

再回到《尚书》。又查到以下信息:

至周而变之,以三辰为旌旗。谓龙为衮,宗彝为毳,或捐益上下,更其差等。周礼有衮冕、鷩冕、毳冕三者,各是其服章首所画,举其首章以名服耳。衮,龙也。衮冕九章,以龙为首。鷩冕七章,以华虫为首。毳,虎蜼也。毳冕五章,以虎蜼为首。

龙衮九章,盖山龙华虫绘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黹于裳也。鷩冕七章,盖绘华虫于衣,余则黹于裳也。毳冕五章,盖绘藻火于衣,黹粉米黼黻于裳也。其三章者,粉米黼黻黹于裳也。是周时冕服制也。

于是又去《周礼》查询,在春官司服中看到下面一段文字:

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

最关键的,还有这段话:

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

到这里,似乎答案已浮出水面。于是再回到《史记》。六国年表说,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五年,也就是秦献公二十一年,这一年,秦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天子贺。秦本纪讲,天子贺以黼黻。而周本纪说得更清楚,显王五年,贺秦献公,献公称伯。

原来如此,现在终于可以说上一句原来如此了。秦献公收到了周天子送来的贺礼,那华美的礼服上秀有黼黻图案,按照周礼,此华服的规格可能是九章的衮冕,七章的鷩冕,或五章的毳冕,这就要看依秦献公的爵位而定了。

到了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给荣国府挂上了这样的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那意思是说,座上人的言谈字字珠玑,文雅高尚,进入堂前的人都身着华服,气度不凡,如焕发出仙气云霞一般。

查找到这里忽然感叹,之前只见其形式的华美、华丽,却不知其象征的意义,看来,是该好好探一探黼黻两字的秘密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