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文学美人说北清文学社

父亲的爱好

2018-12-18  本文已影响4人  李月芳
父亲的爱好

父亲的爱好不只一样,看戏听戏可排第一。

父亲对戏曲的爱好,只停留在家乡戏---豫剧上。到晚年时,偶尔也听听京剧、评剧、黄梅戏等,但始终没见过父亲听秦腔,他说是太吵。

父亲性情温和,说话声平气和,很少发脾气,正如他的做事风格,稳妥收敛。

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在离家有十公里的车队上班。一个月歇一天班,在家住两个晚上。其中必有一个晚上给我们唱一会儿戏。

那时候,家人、邻居讲的都是家乡话。父亲唱的戏词,我们都能听懂。

饭后天黑,全家人躺坐在土炕上。炕墙上的煤油灯已经点亮。母亲开始做针线,大哥似乎能琢磨出父亲会唱戏,就发出恳求。经不住几句磨缠,父亲清清喉咙,试试嗓子,做好准备。开始进行了一月一次的发出的却是低吟,带有沧桑感的声调。

父亲的嗓子本身干净清亮,应该唱些高音区或是稍稍高亢的调子。但我们听到的声调是低音,几乎是吟唱。

后来得知,父亲吟唱的是流行于洛阳地区的曲子。此曲调婉转悠扬,如泣如诉。用此曲调或许最能体现和抒发父亲的心境与情感。

父亲自小失去双亲,由祖母养活至少年。未成年就到娘舅家干农活、拉赶车子。解放初期,只身赶着马车到山西、陕西。1954年,拉活到铜川,正值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赶车入社,成为运输公司一名职工,1955年,接母亲到铜川安家度日。

父亲在铜川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只有夫妻相依为命,养育儿女。父亲年少不幸,半生坎坷,生活艰难。给尚未成人的儿女们唱家乡曲子,多种滋味涌上心头,渗入曲调中的是人生经历与感慨。

平直低沉的调子,带着煤油烟火亮光,夹杂着淡淡的煤油味,回荡在土窑的角角落落。

孩子们听戏不懂戏,只觉得父亲唱的好。不会拍手,一段唱完,只会叫好。哪能知道埋在父亲心中的凄苦和不易,只有默默做活的母亲能够理解和体会,沉静无语的母亲,此时,把全部的情感收进了纳鞋底的声音里。

长大成人后,不再听到父亲唱戏。也许,生活给予他的一切,远远超乎他自己的梦想。

知道父亲喜欢听戏看戏,我们先后给他买收音机、电视机。

如今,父亲已九十多岁,依然喜欢看梨园频道。河南卫视每周日晚的梨园春,几乎每期不落。

由于经常陪同父亲看戏,对豫剧剧种、剧目和演员也略知一些。原以为父亲年岁已大,记性越来越越差,一同看戏时,不再议论演员和剧情。

谁知一次陪同看戏,父亲的反应令人惊叹。观看的是曲剧《卷席筒》。主角出场,老父亲听了几句唱腔,顺口就说,这个张苍娃不是海连池扮演的。

父亲爱戏,犹如守护人生时光。悠悠几十载,故土却难忘。乡音未改,豫剧情深。

听戏看戏几乎成了父亲晚年的全部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