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

第950期【教学设计】

2021-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三人行语文工作室

          《背影》教学设计

                        文/郭霞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父亲的背影、生活琐事等,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

      2.寻找文中儿子的言行,并结合相关背景,理解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变化。

      3.品味课文朴实典雅、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母爱是勤劳的付出和慰勉的言语。朱自清的《背影》里,父爱会是怎样的表达呢?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

二、读“父”

      1.读集中叙写父爱的片段:买橘子

      提问: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一份怎样的父爱?

      预设:

    (1)父亲的穿着——布小帽,布马褂,布棉袍(给我做了紫毛大衣)——陈旧,较寒酸。

    (2)父亲的动作——“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攀”“向上缩”“向左微倾”——艰难,吃力。

      总结:父亲倾尽全力地爱着儿子。

      2.读那些细微的情节。

      提问:认真找一找,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到父爱?

      预设:

    (1)父亲的语言:

      A.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这是隐忍坚强的父爱。

    (这里,需要结合背景: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B.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这是放心不下的父爱。

      C.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这是对孩子万分牵挂的父爱。

      (2)生活琐事

      A.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这是一种对孩子无比疼爱、无比呵护的父爱。

      B.他再三嘱托茶房,甚是仔细。他嘱我路上小心些,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再三嘱托,反复叮咛。父亲的放心不下,妥帖周到,表现得淋漓尽致。

      C.他忙着照看行李。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忙忙碌碌,只因放心不下。

      D.他帮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这是一种细致入微的父爱。

      3.小结

爸爸的爱

文/王君

爸爸的爱

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

唠叨一千遍一万遍

还是不放心

爸爸的爱

是那件黑布的大马褂和深青布棉袍

不帅不酷

却模糊了我的泪眼

爸爸的爱

是那件紫毛大衣

披在儿子的身上

自己穿的

却是布马褂布棉袍

爸爸的爱

是那靠门的座位

千挑万拣啊

一路上

都牵着爸爸的视线

父亲的爱

是那蹒跚的脚步

是辛苦地走努力地爬

衰老笨拙迟缓

一点儿也不矫健

父亲的爱

是那堆朱红的橘子

像跳在冬天里的

一堆小小火焰

三、读“子”

        父亲的爱,一直都在。可是,儿子的爱呢?

        预设:

        1.儿子的爱体现在望父买橘时,两次流泪。

        这是感动的泪水。儿子体谅到父亲的不易,理解了父亲的爱。

      追问:此时父亲买橘的背影,为何会让作者如此感动呢?

        回扣第一段,背景: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追问:可是,买橘之前,我理解父亲的一番苦心吗?

      2.望父买橘前,对父亲不理解,不接纳。

      例如:“我再三劝他不必去”“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插入背景:

      1915年,朱自清的父亲包办了朱自清的婚姻。朱自清心有怨言,由此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子华”为“朱自清”,父亲知道后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的二弟几乎失学。《背影》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3.现在,对父亲只有理解、愧疚和牵挂。

      (1)从父亲的来信聊起。

      提问:多年后,我收到了父亲的来信。这是一封不同寻常的来信。认真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

      矛盾重重——“我身体平安”“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言外之意——“大去之期不远矣”里未说完的话——你早点回来看看我。

      (2)插入背景:

      1921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并参加工作,父亲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后来,父子之间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的父亲写信给儿子。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3)现在,对父亲只有理解、愧疚和牵挂。

      理解:“他少年出外谋生······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愧疚:“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牵挂:“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四、小结

      1925年,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

      或许每一对父子、母女都经历过由矛盾到和解的过程,也正是这种过程,让我们明白了爱不仅是责任,是付出,爱也是误解之后的体谅和接纳,是矛盾之后的妥协与包容。只有经历过并理解了这样的过程,我们才能够真正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生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