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每周500字读书随笔

读《杨绛传》有感

2017-12-24  本文已影响267人  你叫十二


杨绛先生生平简介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荫杭之女。1935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创作的剧本有《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有《洗澡》等。2004年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再版达一百多万册;2013年以102岁的高龄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凌晨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

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杨绛

诚如杨绛先生所言: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初闻杨绛,是在父辈的讨论中,隐约听到钱钟书和杨绛的名字,但也仅限于听说。后来在父亲的书桌上看到他所读的《我们仨》,我才开始慢慢了解杨绛。

起初我得知杨绛被称为先生,便觉得甚是不解。因为在我的认知里,先生一词一直是形容德高望重的男士,而杨绛作为一名女士,如何能称为先生。为了解开我心中这个谜团,我翻阅资料,终于有所收获。原来“先生”一词有很多释义,浅层的意思是表示称呼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人。而深层含义,是对老师、教育工作者,对有学问的都可以这样称呼。

近日偶读罗银胜的大作《杨绛传》,被作者独到的文笔所吸引。通俗易懂的文字描写,给读者呈现出一个“活”的杨绛,一个有血有肉的,而不是一个局限于文字的人物形象。有些许感悟,觉得值得记录,便写下以下文字。

杨绛的一生极为传奇,我斗胆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为遇见钱钟书前的懵懵懂懂的年少时光;第二阶段为遇见钱钟书后的相濡以沫的爱情岁月;第三阶段为失去钱钟书后的灵魂升华的“老年生活”。

一、懵懵懂懂的年少时光。

杨绛出生在一个思想开明的家庭,从小她就是一个明辨事理的小姑娘。有一次她拿了一本书,坐在父亲房里,大气不出,静静地翻,遇到要上厕所,或拿什么东西,也是悄无声息。父亲一觉醒来,看到如小猫般温顺的杨绛默默陪侍在侧,心头瞬间的温暖,岂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袄”所能比拟!父亲就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从此,只要是父亲小憩,杨绛都会陪在身边,安安静静的看着自己的书,内心也是十分的满足。

受父亲杨荫杭工作的影响,杨绛求学之路几经波折。从小喜欢文学的她立志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清华大学并未在南方设置招生名额。不得已,杨绛只得报考东吴大学,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政治系。在此期间,因为不喜欢专业课,她在保证成绩合格的同时,也就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的藏书丰富,大致涵盖了古今中外优秀的图书,这使得杨绛的文学功底有了牢固的基础。大学毕业后,杨绛成功的考进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外文系,她不仅成为了父母的骄傲,也在这里遇到了厮守一生的爱人。

二、相濡以沫的爱情岁月。

在清华园,杨绛和钱钟书相遇。短短的两句话就消除了两人之间所有的顾虑,也开启了彼此的爱情之旅:“我没有订婚”,“我没有男朋友”。起初我认为杨绛与钱钟书是一见钟情,然而在我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先生是这样说:“人世间也许有一见倾心之事,但我无此经历。”也许两人的相遇是命运早就安排好的,从最开始的相遇,到相识、相恋,一切都显得是如此顺理成章。

为了能够照顾钱钟书的起居,杨绛自费陪同钱钟书去往英国。在出国前,两人决定结婚,这里不得不说杨绛是一个识得大体的女子,正如前文所说,杨绛出生并生活在比较开明的家庭,而钱钟书出生在诗书世家,从小就接受传统经史的教育。钱父认为结婚两人必须行跪拜礼,而杨父却不以为然,认为新社会就应该破除旧习俗。杨绛为了避免双方不愉快,就劝导自己的父亲,说跪拜礼只是形式,不打紧。在杨绛的劝说下,杨父最终同意行跪拜礼,两人的婚礼圆满举行。

在英国期间两人有了爱情的结晶,杨绛在英国诞下一名女婴,取名钱瑗。从此,一家三口美满幸福的生活拉开了帷幕。

杨绛先生一家

在钱钟书住院期间,为了能让丈夫得到很好的照顾,杨绛大部分的时间都陪在医院,很少回家,这一坚持就是四年。然而在不久以后,女儿钱瑗也因工作劳累住院,最终先于父亲离世。而钱钟书也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九日撒手人寰。

三、灵魂升华的“老年生活”。

在丈夫和女儿相继去世后,杨绛难免显得形单影只,但她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之后的日子,杨绛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她沉下心在家读书写作。创作出《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影响深远的著作。并用自己与丈夫的全部稿费捐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励基金,旨在鼓励年轻人多读书,读好书。

一直到先生去世,她都不终止每天读书写作的习惯。一代才女的离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坛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与世长辞,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文学事业。

怀着无比敬重的心写下自己的拙见,希望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坚持读书,用心去体会先生所说的“三天不读书不好过,一星期不读书等于白过”这句话。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中国青年影响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