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人动容的不是《芳华》,而是惊觉芳华逝去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芳华,是属于每个人的黄金时代。
芳华海报有人说,电影《芳华》只是冯小刚对自己青春生活的意淫。
这是浅薄的。
集体生活的温暖与疼痛,善良与丑陋,不过是时代的缩影。主角刘峰,谐音雷锋,已然说明着一切——“学雷锋,做好事”这样的标语,并不属于我们的时代。
观看《芳华》,你绝不必深究它的故事背景,甚至不必讨论故事里人性的善与恶,集体生活的美与丑。
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言行是文化的产物。人作为文化的受益者,自然也是文化的受害人。
你已不再会像刘峰一样,崇尚舍己为人、任劳任怨,但这并不妨碍你和他都会精心掩藏着自己的一点点私心,默默陪伴在那个深爱的姑娘身旁。
在《芳华》这样的故事面前,你需要的,只是敞开心扉,保有足够的诚意。
去感受,去聆听,去走进文工团的大院里,和那群正值芬芳年华的少男少女一起,演绎属于他们的歌舞青春。
而那些幻灭的、破碎的,属于芳华的懵懂和悸动。虽然形式各一,但事实上,它和任何一个人感受到的青春并无二致。
当萧穗子咬下那颗通红的西红柿时,我们或许也会想起多年前的课堂上那个偷瞄的少年。他总是呆滞的看着阳光下微微摆动的马尾辫,自顾自的痴痴笑着...
而当舞蹈老师抱着政委痛哭质问,质问为什么要解散文工团?为什么?
回忆似乎就要回到那个久远的夏日傍晚,老师孤身一人站在讲台上抽泣着和大家告别:
同学们,这是老师最后一次给你们布置作业了...
错过的,都是芳华!
电影真正让人动容的绝不只是芳华的美好,而是它竟让你也惊觉,自己已芳华逝去..
那些属于你的,属于她的,属于青春的故事。早已随着日头一天天落下,被时间无情的拖垮。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
那些现在看上去佝偻的身影,年轻的时候,到底是怎样的呢? 那些满脸皱褶的老头,他们是不是还依然怀念着那个十八岁时一见钟情的姑娘?
在看《芳华》的过程中,我曾一度想起了朴树和《山河故人》。
这两个本来毫不相关的人和电影,在那一刻因为某种特殊的联系高度重叠:
不久前,朴树录制《送别》,在唱到“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时,突然情绪崩溃,掩面大哭。
没人知道他想到了什么,但却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的失落。
“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山河依旧,故人不复矣。
每个人都应该去看一看《芳华》。
它的美好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那些永恒的,不被岁月蹉跎的信仰和情感。而它现实的一面也无不时刻提醒着我们青春易老、芳华易逝。
时间,从未为谁而停留。
理性思考,感性生活
刷新日常观念,获取扯淡见解
点个关注呗,我负责写,你负责看。对,你点一下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