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学习数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接受一种逻辑训练,形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在生活中找出矛盾,发现问题,然后用逻辑的方法找到答案并采取行动。 -吴军《吴军数学通识讲义》
教学很多年,我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养成了理性思维的习惯。而我在教学生的过程中好像也是这样,没有目的的教学生,让学生在新课的讲解与习题的演练和语言的表达中慢慢进行逻辑训练。而没有一个高瞻远瞩,统领全局的眼光,总是走到哪里说到哪里。
最终,你要培养的人,是什么人?是能够解决数学问题的人吗?不是,是能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内化形成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转换思维能力各方面的大融合,让学生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去。
昨天,走到尾桥下,看到在桥墩和不稳固的票讲下桥梁处加固了很多钢筋。有很多疑惑,在不稳固的桥梁下加固,两遍又没有依托,怎么能够坚固,怎么能够经受住车辆的来往?
老公给我演示了一下,他给我说,桥梁就相当于线,而桥墩就相当于支点,桥梁容易折断,那就利用稳固的支点用钢板和钢丝从左右和往上的力量牵引,就可以有效的避免。
他又说,比如当线往下倾斜的时候,它的力量是往下的,这个时候上面再有车辆就会使力量加大往下的力量。
根据角度的原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最小的角所对的边与斜边的长度总是固定的。那么你在固定桥墩的时候,还是要兼顾到上桥坡处加固的关键力量,使力量得以分散,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压力。
但至于再精密的解释,我也不是很专业,可以让家里学桥梁专业的孩子来解决。
说到这里,我想到,这本身就是生活中一个简单的力量与支点的问题,可我却不太清楚。这样的想法怎么能够支撑我在数学课堂上交给孩子们数学的原理呢?
在学习角的认识这一节课时,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让孩子观察生活中的角,明白角的用途很广,但没有利用力学的原理让孩子领会角的大小不同,所导致的结果也不相同。如果让孩子们能够利用倾斜的课本来感受,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角的大小不同,也会感受到不同所产生的后果,从而会有一个思考,那就是角度会引起这个变化,那么生活中角度都会引起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引起这些变化,这些变化会导致什么结果?
如果这样来教,我想自然而然可以训练孩子的好奇和探索能力,就能够激发他的创新能力。当然也可以培养他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就可以让新课作为他探索世界的大门,能够用观察的眼睛发现生活中诸多的问题,从而更好的生活。
而因为我的短板和我就业时没有一个高瞻远瞩的数学目标,并不知道数学这个领域的水的深浅,不知道未来要带孩子走到哪里去,想当然的认为只需要把孩子送到初中,而没有考虑给初中送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如今,接近年过半百,才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不得不让自己有很多的愧疚之心,觉得如果当初年轻的时候就能够有这样的教育理念,不至于自己走弯路,也不至于让那么多届的孩子走弯路。
这就不得不说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当初在师范院校的时候就也是在知识层面上学习,并不太清楚未来的教师是什么样子的?他需要有什么样的目标和方向?他需要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去陪伴孩子?还需要如何把孩子当做一个生命去理解?而不是想当然的认为就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学生,而不是需要探索世界的一个人,正是这样的思想,导致自己在工作中一直摸着石头过河,在无数次的探索中才悟出教育的真谛。但,等到快退休才知道,老牛的岗位即将结束,未来的年轻人难道还需要这样摸打滚怕中才能够成长吗?可不可以在新课标的颁布下让每个人真正走进新课标中,理解新课标,践行新课标,而这个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就需要学校或者教育局的专业理解了。
既然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接受现实;当前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理解自己所能改变的,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用自己的力量做好当下,发挥自己的影响,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