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西X简书 | 儿时的年味散文优秀作品荟萃

儿时的年味|   中国文化的自重和自信

2019-01-05  本文已影响43人  雪音微语

中国人的年是文化含金量最高的节日,它有着不可替代的载体,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年俗,是一种精神,一种契约。

我的家居住在里下河平原很小很小镇子边缘的一个村庄里,房子的东侧临水,左青龙右白虎。春天有桃花、夏天有苇叶、秋天棉花盛开。冬天,当大雪覆盖,腊月二十三夜左右开始,大年越来越逼近时,爷爷奶奶会把捆绑得整整齐齐从桃树上剪切下来的桃枝移到灶膛前做柴火,做团划糕蒸馒头。

前后两进四合院的天井里都摆放着闪着玉泽般光亮的食品,用苇材做的帘子摊开凉热。如果桃树枝燃烧的火太猛,间歇地放点棉花杆,火候要掌控得妙,茶点的质量才会高。团团热蒸气从灶间往外滚,大人们在雾气缭绕的灶前灶后穿梭忙碌,空气里飘着又甜又香的糕点味。第一笼蒸好的糕点肯定要把家中最宝贝的孩子先尝,因为第一个尝的人最能讨到好兆头会更加机灵聪慧。过年了,家家户户、左邻右舍都要赶这趟活,互相交叉开尽量不同在一天,需要时搭个帮手是必需的。来人一到,自然会说面团发了,团蒸的圆,“糕”的方方正正之类的吉祥话。

儿时的年味|   中国文化的自重和自信

团、糕是用糯米、高梁磕成粉,用一定比例的水掺和做成米团米糕的。团有实心的和空心的,空心的则在里面放馅,把红豆浸泡捣烂,捏成小团包在里面,轻轻地一揉和就成了。考究的人家还专门请糕点师傅上门,做的糕点样式也复杂得多。

我家有三个哥哥,大哥已经工作了。二哥哥和小哥哥一到冬天临近,就刻花边。他们有专门的刻刀和木砧子。刻刀有宽窄斜直,各个不同。他们很兴奋,买红纸的本钱从一年的年初就开始积攒了。他们互相配合,刻好的花边拿到集镇上去卖。他们手艺很好,刀工准确,花样新颖,卖得又好又快。花边的图案有花卉、鸟兽、凤凰等。还分别要与文字组成,有“福禄寿禧”“新年庆有余”“万象更新”等。图案镂空,下面有穗子。纸质也要考究。卖完赚的钱他们自己花,高兴时会买点好吃的零食给我。据说贴花边是民间一种习俗,其意思是祈福祛邪除旧迎春来年有好运。

儿时的年味|   中国文化的自重和自信

父亲是村里的村干部,他则在年终岁尾,准备好笔墨、红纸替村里人写对联,对联有长短形状不一,由各人家的房屋楹门不同来决定。当然,要求不高,就是喜庆的。父亲有个小本本,上面写着对联,内容根据各人家的情况作相对的选择。有“天泰地泰三阳泰,家和人和万事和”“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花开富贵,竹报平安”等等。

在大年的二十八,还要到豆腐坊里做卜页、豆腐。就是豆子磨下来的豆渣,也可以用香葱、生姜、辣椒做成香喷喷的小菜。大年除夕的晚上,要吃芋头,意味着来年会遇见好人;鲢鱼,好事连连;喝点小酒,长长久久;一大碗肉圆,团团圆圆;农村人穷怕了,大年除夕一定要吃豆腐,悄悄地富裕起来。我们一家人口多,爷爷坐的桌子一定是四方桌子,我们小孩子坐在小矮桌子上,菜也不会有大桌子上多,奶奶会用筷子从大桌子上搛给我们几块肉放在米饭底下。

儿时的年味|   中国文化的自重和自信

大年的第一天,早早起床好事连连,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平平安安过大年。大家先吃糖糕、汤圆,然后用卜页掺和着大蒜、麻油、生姜、花生吃茶头。大年的第一天就是吃喝享受,预示着一年幸福吉祥快乐。大年对于我们小孩最神圣,我在家中最小,要给爷爷、奶奶拜年、给父母拜年以及哥哥、姐姐们,姑姑舅舅姨娘们拜年。他们都会我一个红包,有二块的、五块的、父母最多,合计起来有几十块,我一学期的零用开销都有了。父母生养我们这么多子女不容易,能供给上学,就是最好的培养了。

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现在每年过年,我们直接到年货集市上去。买对联、买窗花剪纸、香烛、年画和供品,所有的年货饰品,红红火火、应有尽有、一次性买全。在商场里所有的团糕、吃食、商家考虑得比我们要全面。逛一次商场,感受到大年越来越近。也许没有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缺少了准备过程的欢愉,在过年时气氛也就少了炽热。年文化越来越淡,电话、微信拜年取代了走亲访友。在外地工作的孩子,通过微信告知,路途遥远,就利用过年时间多看点书,不回家了。大年初一,红包一闪,新年快乐!

儿时的年味|   中国文化的自重和自信

过年,寻找年味,并不是要回到过去,重复我们儿时的一切。而是要重视传统观念、传统情感,寻找人情味,记住我们的血脉相联。过年,不同于外来文化的愚人节、平安夜、圣诞节。大年,承载着我国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寻找热血通往源头的根脉,寻找亲人家族中国民族的文脉,寻找提升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自信力。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https://www.jianshu.com/p/ee05feff678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