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些问题我也不敢回答
我的微信好友里,1/3都是艺术教育行业的老师或老板们,平常在各种场合或者微课上打过招呼,朋友圈里也热热闹闹地经常点赞。我特别喜欢这种行业氛围,本来做艺术的人,会有一些清高的个性,但当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分享经验,甚至集体吐槽… 那种“我的世界只有你懂”的亲切感,让我们能迅速打成一片,成为最有共同语言的朋友。
我会经常收到很多老师的留言,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被信任的存在感很幸福,所以我几乎每一条都会回复…可是有些问题,其实,我也不敢回复…比如问
应该给负责运营的合伙人发多少钱工资?
要不要拿某某家长的投资?
新场地的教室装地胶还是地板?
……
今天和另一个朋友谈事儿,发现她和我情况特别类似,几乎每晚睡觉前,都会在微信上和行业伙伴们聊聊天,她收到的问题更是五花八门,于是我俩的幸福感是一样的,焦虑感也是一样的。
我们行业里七成以上的创始人,是艺术专业的老师出身,课上得好,受家长欢迎,从别人的机构里出来独立开班,规模扩大,直到这一步,都是很顺利的。但是一旦扩大到开始搭班子,带团队,搞运营,做服务…… 烦恼就开始没完没了,我无数次听专业型创始人抱怨:把课上好,和把公司做好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于是我们看见很多才华横溢的创始人,因为陷在具体的公司运营问题里,被磨的精疲力尽,完全顾不上做教研和教学。哪怕是专门做运营的合伙人,在面对比较感性的艺术老师团队时,也往往纠缠在各种管理漩涡中,不得其所。
我们不敢回答特别具体的问题,是因为每个公司的基因不同,阶段不同,市场情况和团队基础都不同…… 此之蜜糖彼之砒霜,同一个方法,在某些公司适用,却会让另一个公司栽跟头。而当大家都在问特别具体的问题时,说明我们普遍缺乏对企业运营的系统性认知框架,说的抽象一点,就是“归因”的能力。所以我们才会死盯在各种“果”上百思不得其解,我们总结不出来为什么自己会获得某些成功,也发现不了自己有可能在同一类问题上一再犯错导致失败。
没有“归因”能力的人,获得成功,是侥幸的,或者是浅层的。因为这个阶段性的成功只是由某些机遇促成,或恰好用到了我们的某个特长。但是在长期的企业运营中,失败才是大概率事件,我们不能从每个小失败中找到真正的问题,突破自己的认知或行为惯性,就会一直起起伏伏,几年下来,发现还是围绕原地打转。
管理就好像排兵布阵的战场,管理者往往觉得自己恨不得三头六臂。但我们在复杂的局势中如果仅凭自己的悟性来摸索,拼体力来摔跟头,头破血流再爬起来,还没等弹尽粮绝,恐怕在意志上,就已经快累的倒下了。好的管理者,其实有捷径,复杂的商业中,其实有原理,有规律。知道原理和规律了,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来的决策,是更趋向于正确的。
我们可以聊一百个碎片的八卦,因为这不用负责任。但是面对每个朋友的具体问题,往往不敢妄加评论,随意给出建议。我们以为经验是最重要的,岂不知凡事靠经验,就始终在走原来那一小步。我们的行业,尤其是行业里从事运营的合伙人,其实特别需要静下心来,搭建自己对管理基础框架的系统性学习,这就是把我们从混沌的战场中敲醒的钟声,提示我们,别再蒙眼血拼了,道路在左边,武器在右边,其实很多问题,已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