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的三娘教子
这个妈妈下班回家,远远就看见单元门口围着一堆人,就走上前去看个究竟:
一个孩子低头跪在地上,一个妈妈右手拿着小棍在孩子的头顶像交响乐团的指挥一样上下飞舞,并大声的呵斥:你胆子大了昂,明明考了68分,竟然还敢改成88分,你说,你是不是胆边都长毛了……
妈妈说到这里,围观的小伙伴一下子就笑开了,哈哈哈,胆边长毛了,哈哈哈……
孩子的笑声在瑟瑟的秋风中那么的清脆。
这个妈妈看到这里,觉得这样教育孩子不好,围观也不好,就领着自己的儿子回家了。
没过几天,这个妈妈发现浩浩见了她就低头躲着,也不主动叫阿姨了,也不来找自己的儿子玩了,就有些纳闷,就问儿子:浩浩是不是有什么事啊?
儿子抬头看了一眼妈妈:哎,因为他觉得没脸见人了呗。这几天同学都传开了,说他跪着挨揍,有同学还问他胆边长毛了是什么意思呢,嘿嘿。
这个妈妈无奈的笑了笑,心想:这样教育孩子确实有些过分了。

多大的仇,多大的恨啊,非得让孩子跪在单元门口解决?
单从妈妈的这一个举动,我们大体上就可以判断,妈妈这已经不是在教育孩子了。
打也好、骂也好,这都是教育手段,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并能改正错误。理智的说,如果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自己能清楚的分明白手段和目的,那就可以基本判定是在教育孩子。如果分不清楚,或者像有些家长说的,那火一上来,哪还能想的了这么多啊,先打了、骂了再说。这就百分百不是在教育孩子了,发泄情绪而已,只不过幌子上写的还是教育孩子。
既然目的是教育孩子,既然教育的手段又不止一种,那我们如果是真的为了教育孩子,就会选择适当的教育手段。所谓适当,有两个简易标准,一个是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一个是不能给孩子造成过分的伤害。
咱拿开车举个例子,比如你闯红灯就要罚你200扣你6分,酒后驾车就要吊销你驾照并抓你进局子呆上十天半个月。如果你闯红灯就吊销你驾照抓你进局子,虽说也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但“量刑”就太重了。
打骂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根据孩子的错误适当的使用,我不反对。但这个孩子就改了个分数,这个妈妈就当众让孩子跪着进行打骂教育,明显的就过分了。我们不否认,这种过分的教育手段能起到教育的作用,甚至能起到很好的教育运用,但这种教育作用的背后,却隐含着对孩子深深的伤害,比如孩子的自尊心。
另外一个值得担忧的是,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来看,今后还会犯各种的错误,到时候妈妈又用什么手段来教育呢?教育手段虽说不止一种,但也不是无限的选择,改个分数就已经当众跪着打骂了,再犯错误难道还要坐在“老虎凳”上灌“辣椒水”不成?
在父母和孩子的博弈过程中,看起来父母拥有绝对的优势,是想说就说、像骂就骂,但父母如果不小心谨慎的使用自己的这种优势,最致命的劣势就会暴露在孩子面前:你不能(敢)打死孩子。这个“命门”一旦让孩子抓住,孩子的错误就可能升级:反正是挨打,反正打不死,那偷一块钱就不如偷一百了。
很多父母反应说,孩子大了管不了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手段的滥用,不知道根据孩子错误的轻重缓急选择适当的教育手段,要么大小错误都唠叨,要么像这个妈妈一样大小错误都打骂。无论哪种,只要滥用,孩子都会适应。孩子对父母的教育手段都适应了,都不怕了,那父母感叹管不了了,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民,怎么会不怕死呢?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