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札记

战国四公子篇(三) 读平原君虞卿列传(下)

2017-07-26  本文已影响9人  枫离秋

上一节,我们讲完了平原君。接下来这位也是战国一位名士。

虞卿,游说之士也。太史公一句话给他定了性,游说之士在战国时期是很多的。

他怎么见赵孝成王的呢?叫蹑蹻檐簦(niè juē dàn dēng),就是穿着草鞋,带着斗笠而来。跟冯驩见孟尝君一样。赵孝成王一看,也不恼怒,就见了他,一见就赐黄金百镒(当时一镒相当于二十四两),白璧一双;第二次见,为赵国的上卿,所以称为虞卿。(相当于宰相的地位)。

我们看《史记》的记载,正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秦赵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六年,即公元前260年),死了一个都尉,《史记》在这里记载说一个都尉,其实何止一个。赵王就召楼昌与虞卿说:”军队打不赢,都尉又死了,寡人叫前线部队跟秦国决战,怎么样?“,楼昌说:”不行,不如去谈和吧。“

我们想楼昌的想法对不对?

要知道对不对,首先要摸透秦国为什么要打长平之战。

原来秦国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攻打韩国。

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白起王翦列传》)

攻打韩国的野王,野王就投降了秦国,这样一来上党地区跟韩国本土就被割断了。韩王向上党郡下命令,投降秦国。如此一来,平息秦国,事情就解决了。大师上党守将冯亭说

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白起王翦列传》

现在上党和都城新郑的路已经断绝,韩国必然要我们投降秦国,不如让上党投降赵国,赵国要是接受,秦国一定大怒,就会打赵国。赵国和韩国就会联合起来,就可以抵挡秦国。

这样一来,烫手的山芋就抛到赵国这里。赵国君臣就商量,要不要接受上党。赵孝成王年轻气盛,他心里面很想要这块掉下来的馅饼。

当时毕竟初出茅庐,没有政治经验,就想问问大臣。首先问

大喜,召平阳君豹告之曰:“冯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世家》)

对曰:“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赵世家》)

赵豹说:”哪就这么凑巧,就有一个馅饼给你接到啊。”,”原来秦国可以顺顺利利的拿到上党,现在我国要接收了上党,秦国必然大怒,矛盾就会转移到我国,我国比秦国国力相比弱,弱国哪里能从强国那里拿到利益的?“

赵王并不高兴,我们赵人很勇敢的,就问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回答说

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除了平原君和赵王贪图这么大块地方以外,另外,上党地区战略位置很重要。

上党依靠东依太行山脉,南靠王屋山,西连太岳山脉。韩赵魏三国一直对上党地区虎视眈眈,上党地区是三晋东扩的必经之地。并且上党地区是一块高地,如果上党地区丢失,三晋的都城就岌岌可危了。所以秦国必须夺下上党地区,后来赢政兼并六国就是依靠上党高地。同样的道理,善武的赵人也是野心勃勃的想一统天下,秦赵两国的分界就在上党地区。

所以赵国接受上党地区,对不对?在这篇暂且不论

这样一来,赵孝成王就派廉颇去驻防(也不知道赵孝成王有没有问问廉颇的意见),这样长平之战就拉开序幕了。

回到原文,所以楼昌说,直接谈和之事,是不正确。所以虞卿说:”现在,楼昌认为要议和,是因为不谈和,军队必败。可是我们有什么谈判的筹码啊,议和与否是秦国说的算,秦国现在希望攻破赵国的军队,你议和有用吗?不如大王用重金去依附楚国、魏国,楚国和魏国一定想得到大王的贵重珍宝,就会依靠我们的使臣。这样一来,秦国就怀疑天下合纵,和谈才能进行。“

其实虞卿说的主意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了,难道真的直接去和谈吗?那为什么不六国联合起来抗秦?你想想邯郸之围的秦军都已经损失大部分主力了,哪个国家来主动救赵了?现在的秦军,哪个国家可以抵抗。况且齐、燕两国离战场太远,也不太可能去介入秦赵战争。而韩国已经被秦国打得半残了,况且你接收人家的地方,还找韩国,韩国理你吗?楚国因为鄢郢之战,国力大衰。

而且秦赵主力都已经集合完毕,这个时候讲和,怎么讲?现在又没有第三方势力插入可以利用,完全就是一对一的战争,你实力弱,谁跟你谈?

这个时候能想出最好的计划就是虞卿所言,但是赵孝成王不听。也不知道赵孝成王开始怎么赏识虞卿的,可能太年轻要张扬自己爱戴士人的名声。

派来平阳君去讲和,派郑朱去秦国,秦国接纳了他。秦国为什么接纳了?类似于二战前夕希特勒和斯大林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是保障没有后顾之忧。

赵孝成王问虞卿:”看看,秦国接纳了郑朱,寡人又派了平阳君去谈和,你看怎么样啊?“,虞卿说:”完了,郑朱被秦国接纳,秦国一定大肆张扬,这样一来各国就不可能救援赵国。这样秦国就没有后顾之忧,这坚定了秦国攻打赵国的决心“,结果果然如虞卿所言。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被天下笑(天下很快就要哭了)。

谈判就是两国实力的体现,谈判桌前多一块筹码,就多一点希望。

上节讲到长平之战,虞卿一番高论结果赵孝成王没有采纳。

秦国解除了邯郸的围困(不是邯郸之围,而是解除了长平之战,邯郸之围在长平之战以后)

赵王决定可以割赵国六个县来媾和。虞卿说:“大王不妨想想,现在是秦国疲倦没法打赵国了?还是秦国还能打,但是爱惜大王而退兵呢?”,赵王回答道:“应该是秦国疲倦而为”

虞卿说:“对啊,那么现在秦国根本没法拿走这六个县,大王如果给了秦国六个县,那就是为虎添翼,来年秦国来进攻赵国,赵国拿什么来抵挡?”

赵王就把把虞卿所言告知赵郝,赵郝说:“虞卿如果真的知道现在秦国不会攻打我们,还者罢了,要是他估计错误,那么人家再来打我们,我们可能要割比六个县更靠后的土地”

赵王说:“我要是听你的,割让这六个县,你能保证秦国来年不打我们吗?”

赵郝回答:“我不敢打保票,以前三晋和秦国相交,彼此和睦。现在秦国联合韩、魏来进攻赵国,这是因为赵国侍奉秦国不如韩、魏的原因。我的责任就是为你解除因为背叛盟国而招来的祸患(就是说当年赵国接受上党地区,背叛了韩国),开放秦、赵的边界,使节互相来往,回到当年韩赵魏跟秦彼此和睦的时候。如果做到了这些,结果来年赵国还是被秦国打,那就是因为大王你没有好好的侍奉秦国,这就是大王你的责任了。”

赵郝的话说白了就是两个字,秦奸。赵郝的话没有细致的计算过秦、赵的实力,只有万一如何如何。将赵国被秦国打归结为媚秦程度不够。

于是赵王就去找虞卿问,虞卿说:“赵郝所说不外乎就是恐吓大王,给了地,他又不能保住秦军不打赵国。那现在给地有什么用呢?所以割地此举就是自杀,我们赵国再差总不能守六个县守不住吧,现在秦国疲倦而去,说明秦军实力也衰落了。倒不如,豁出命去用六座城池去收买其他国家,联合抗秦,也比眼巴巴的向秦国割地好得多。况且现在给了地,明年秦军又来打我们,明年给不给?不给,前功尽弃。给,后年呢?大后年呢?俗话说强者善攻,弱者不能守。现在如果不抵抗,秦国不受消耗就获得了领土,这是强秦弱赵啊。他们秦国就会越来越嚣张,打算就越来越没完没了。这是抱薪救火之举啊。”

虞卿所说归结起来这么几点:

第一、不能割地,因为从局势上判断秦军也是自损八百

第二、割地的话,不仅给其他国家耻笑,而且把弱小一面展现给其他国家

第三、一旦割地,就停不下来,为什么呢?“沉没成本”

什么叫沉没成本?我以前等公交车,等了十分钟,公交车没来。还在等,心里很简单,如果走了话,万一车来了,以前的成本不就白费了,最后等了一个小时。前面的十分钟就是沉没成本,永远也回不来了。所以一个聪明的决策者,一定不能受沉没成本所摆布,既然已经失去了,那就失去好了。

与之相对应的是机会成本,就是选择。比如赵王要是选择虞卿说的,那就损失了选择赵郝的机会,万一赵郝是一个乌鸦嘴,正好言中,第二年秦国又打赵国,那就是你要承担选择这个策略的成本。没有一件事,是不需要成本的。每一件事背后都标定了价格。

第四、所以杜牧在《六国论》里讲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第五、从来都是实力决定一切,弱小的一方联合强大的一方就是自取灭亡。

第六、应该六国联合抗秦

六国对付秦国的唯一正确的策略就是弱小一方联合抗秦。但是永远不可能。

小时候曾经玩过一种卡牌游戏,叫做棒子老虎鸡,这个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棒子打老虎,老虎吃鸡,鸡啄棒子。小时候就想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破除这个逻辑。

后来我想是这样的,首先棒和鸡联合,把老虎灭了,这就是打天下。接着分配利益,只要鸡给棒的利益大于棒本身从老虎得到的利益,这样鸡又制约棒,鸡或成最大赢家。其实这个只是小时候随意想的,所以看起来彼此制约的关系也能找出盟友。

但是盟友本身也会出问题,盟友是因为利益走到一起,自然要考虑利益最大化,这样就陷入了囚徒困境。

上节讲到虞卿劝谏赵孝成王,赵王计未定。这里就要问,赵王为什么迟迟下不来结论?虞卿已经把道理讲的清清楚楚了。我们继续读。

刚好楼缓从秦国来,这个楼缓一度当过秦国的国相,你就知道这个人倾向于谁?赵王就问楼缓,说:“到底给不给地,好呢”,楼缓说:“臣不敢说”,赵王说:“你就谈谈你个人的想法就行”

楼缓说:“大王听过公甫文伯的母亲吗?”,这个公甫文伯是春秋时期鲁国季康子的堂兄弟。

“公甫文伯在鲁国做官,病死,他的两个姬妾愿意为他殉葬。他的母亲听说,不见哭泣之色。她的管家问她,哪里有儿子死了不哭的人呢?”,其母回答道:“孔子,是贤人,被逐出鲁国,但是我的儿子没有跟随孔子,现在他死了,有两个姬妾为其殉葬,这肯定是对自己的家室好,而对长者不尽心的结果”,楼缓继续说:“说这种话的母亲是贤母,说这种话的妻子却是妒妻。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别人的看法也会不同。现在微臣我从秦国回来,如果说不给土地,这不是好计策。但是我说给,恐怕大王怀疑我是秦国的内奸,所以我不敢回答。但是我从大王的角度出发,您应该给。”,赵王说:“好”。

我们看楼缓说的话,又是说故事,又是站在为王者考虑。但是讲了一通,既不分析局势,也没有给地的原因,听的很感人,其实没有一句话有用。

《孙子兵法》记载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什么叫庙算?就是战争之前,君臣在宗庙上计算战争。这叫谋定而后动,不是在这里前因后果什么都没有,就有个结论,也不知道这个结论怎么得出来的?

我们不妨算一算,给地这件事行不行?给地这件事,如果要实施,基本上就一种可能性,就是对手短时间内无法攻击我国,我国可以有一段时间的喘息之时。我需要在这段时间内,发展军事。但很显然,在战国那个时期,维持这种情况很难。况且秦国根本就想兼并六国,远交近攻,给三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于是虞卿听说这件事,赶紧去见赵王,说:“楼缓骗你的,你千万不要信”,楼缓听说,也来见赵王。楼缓说:“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赵打仗,天下皆悦,为什么呢?是因为大家想要借助赵国被打残,乘机踢上一脚。现在赵国困于秦,天下都祝贺秦国,还不如赶紧割地议和,让东方国家以为秦赵和好了,这样赵国有靠山了,就不会让东方诸国打了。”,这里的”因秦之(强)怒“,有人认为是”因强秦之怒“,或者是”因秦之怒“,意思本身差不多。”不这样做,天下就会因为秦国的愤怒,趁火打劫,瓜分赵国,赵国就完蛋了,还谈什么算计秦国,所以大王应该听我的。“

我们看看楼缓说的话,他说的对不对呢?

他的要点是两个:

第一、秦赵不议和,秦国会继续攻打赵国

第二、在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东方诸国会趁火打劫

这两个要点,破掉任何一个,他的说法不成立。

上一节曾经说过,虞卿曾经分析过,秦国退兵是因为疲倦而去,如果秦国继续攻打赵国,那打的就不是歼灭战而是灭国战。如果是灭国,凭借现在秦军的实力,能不能做到,是个未知数。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白起王翦列传》)

况且,赵国与秦国议和,示弱于诸国,你怎么保住诸国就不来打赵国。如果诸国打赵国,秦国真的会来帮赵国吗?又不是秦国搞什么”光荣孤立“,制约各国。并且一旦秦赵议和,赵国再找同盟就没有了。

于是虞卿听说以后,就跟赵王说:”楼缓这小子,为了秦国的利益,给咱们的计策也真是歹毒。一旦秦赵联盟,就没有哪个国家原因跟我们联盟了。这样一来,怎么遏制秦国的虎狼之心?他怎么不说这样一来,赵国就示弱于天下。我说不给地,是不给秦国。大王可以用这块地给东方国家,特别是齐国和秦国有血海深仇,得到了大王的地,跟赵联合,齐国就会听从大王。这样一来失之齐国,取之秦国。也能让天下看看,我们赵国是有能力,有作为的。以此联齐抗秦,昭告天下。等不到齐、赵到秦的边界,秦国就会反过来跟我们议和。答应秦国和他讲和,韩魏听说后,一定会看重大王。争先拿出财宝给大王,这样一来,大王就会和韩魏齐三国联合,这样就化被动为主动。“,赵王说:”好“。就派遣虞卿东去见齐王,和他一起联合抗秦。虞卿还没反悔,秦国派来求和的使者。楼缓听说以后,就跑了。赵王就封虞卿一个称。

在这里《史记》记载好像是赵王派虞卿去联络齐国,但是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却是

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好像又是没有听从虞卿的话,不明所以。

我们就以本篇为准的话,我们看看虞卿说的话,说些什么?

首先,表明态度,不是不议和,而是要化被动为主动。

那怎么做呢?

首先,分析局势,秦赵长平之战后,秦赵两败俱伤。秦国不可能再发动大规模战争。换言之,

秦和赵就像互相掐着对付脖子的人,如果不放手,就是自取灭亡。

如果用六座城议和,

一、强秦弱赵

二、示弱于天下

三、不会再有国家与赵结盟

故不可以割六座城议和。换言之,如此而行并没有达到目的。

要化被动为主动,就要增强自己的实力,否则人家凭什么主动来找你。既然现在自身绝对实力低下,就去找外援。并且秦国是主要目标,故东方诸国很有可能和赵联合。

故如果采用楼缓之计,有三个毛病。

一、示弱于天下,与中心思想不符

二、引起诸侯猜忌,这样就断绝了增强实力的途径

三、抱薪救火,秦国的贪欲就没有止息。

故增强实力的途径是联合东方诸国,方法是挑起齐国和秦国的深仇大恨。

为什么找齐国,一方面齐国和秦国是世仇,另外,齐国会轻易出兵。

这样一来,可以达成两个效果

一、给天下看看,我们赵国有能力和作为,韩、魏两国看到此举,就会亲近赵国

二、秦国看到,就会反过来议和

这样我们就握有议和主动权了,就达成目标了。

反过来看,如果议和达不成,以赵国的实力(赵人善武,又有国仇家恨),也不至于失去六座城。相反割地议和,就会永无止息,这样就会被慢慢蚕食。

我们看看,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就直接体现就是,列强开始瓜分中国。以史为鉴,才是最难的事。

上节讲虞卿之计,赵王采纳后,果如虞卿所言。

魏国要和赵国联盟,赵孝成王招来虞卿谋划。虞卿刚好碰到平原君,平原君说:“你就劝赵王和魏结盟。”虞卿就见了赵王。

赵王说:”魏想要跟我结盟,你看怎么样。“,虞卿说:”魏国错了。“,赵王说:”幸好,我本来就没想跟魏国结盟“,虞卿说:”那大王就错了。“

赵王就晕了,就问虞卿说:”魏国和我国结盟,你说魏国错了。那意思就是说赵魏不能结盟。但是我说我不想不结盟,你又说我错了。那合纵之事到底可行不可行?“

虞卿说:”大国和小国结盟,胜利了大国主导利益分配,那自然利益都归大国。要是输了,那失败的后果都要小国来承担。赵国是大国,魏国是小国。结盟对于赵而言是好事,而对于魏国而言,是坏事。“,赵王说:”好“,赵国和魏国建立合纵联盟。

虞卿之言,很有意思?首先中心思想是确定了,就是赵、魏应该结盟,这个道理我们已经讲过很多回了。但是赵国和魏国是不是真的和他所讲,是大小国之分呢?

西方有虎狼的秦国,三晋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其实危难的程度差不多。不过赵国国力稍微强势,秦国不敢先动赵国而已。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虞卿要那样说?很简单嘛,从古至今,哪个国家不说自己强大。

但确实,大国和小国结盟,胜利果实一般由大国支配。但失败可不一定只由小国承受。举个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就木的时候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就是大国主宰瓜分胜利果实。

另外,虞卿所言暴露了,七国无论结盟与否看重都是本国的利益,还是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的对,

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虞卿因为魏齐的缘故,不看重万户侯卿相的官爵。这事是怎么回事呢?这话说起来就长了。这跟一个人有关,就是范雎。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

1、范睢者,魏人也,字叔。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

2、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睢从。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

3、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

4、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匿平原君所。

5、秦昭王闻魏齐在平原君所,欲为范睢必报其仇,乃详为好书遗平原君

6、夫魏齐者,胜之友也,在,固不出也,今又不在臣所。

7、昭王乃遗赵王书曰:“王之弟在秦,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之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

8、赵孝成王乃发卒围平原君家,急,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相印,与魏齐亡,闲行,念诸侯莫可以急抵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君以走楚。信陵君闻之,畏秦,犹豫未肯见

说范雎原来是魏国人,在魏大夫须贾门下做事。范雎有口才,跟须贾出使齐国之事,齐王觉得范雎比须贾厉害,须贾听说了,大怒。须贾跑回魏国就跟魏齐说,是因为范雎把我们魏国的详情都告诉齐国了。魏齐一听大怒,就毒打范雎,后来范雎就跑到了秦国。受到秦昭王的重用,范雎就让魏国交上魏齐,魏齐就跑到赵国。秦昭王就想帮范雎报仇,听说范雎在赵国的平原君那里,就诱骗平原君来秦国当人质,平原君坚决不肯交人,于是要赵王交人。赵王恐惧就去逮捕魏齐,虞卿就劝谏赵王,赵王不为所动。于是虞卿就决定和魏齐一起逃亡,投奔信陵君,让信陵君帮助他们去楚国。信陵君犹豫不肯见,魏齐自杀,虞卿也就留在大梁。

魏齐死后,虞卿就将满腔愤懑,诉诸笔端。写成《虞氏春秋》,来批评国家的得失。这里可以想见太史公写这一段的感情。

怎么说呢?虞卿真侠士也。

太史公曰:平原君,是乱世之中,才情相貌都出众的公子,可是不识大体。俗话说,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图冯亭献地的说法,让赵军四十万人陷于长平,邯郸几乎要灭亡。虞卿预料事情揣摩人情,为赵谋划,多么巧妙。他不抛弃魏齐,最终穷困于大梁(暗自讲自己比作虞卿,李陵比作魏齐),庸人都知道这样不行,何况贤人?可是虞卿如果不是穷困潦倒,也不能著书向后世来表现自己了。

太史公评价这二位自然站在他的立场上,把自己的生平诉诸于二者。首先,我们先来评价平原君,平原君此人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平原君的优点有哪些呢?

一、从谏如流,从李同之事可知端倪

二、宽厚仁爱,从《孟尝君列传》孟尝君灭掉赵国一个县,也没受到惩罚

三、大度能容,从毛遂说他没有眼光,他也毫不计较

四、不畏强权,从不畏强秦,义救魏齐可知

五、识大体,从告诉虞卿劝谏赵王合纵可知

那平原君缺点在哪呢?

一、尸位素餐,从邯郸之围,家中豪富而不给予将士可知

二、无识人之才,毛遂三年而不为所知。另外《魏公子列传》毛公薛公之事可知

至于平原君接收上党地区,长平之战的失败跟是否接收上党并没有必然联系。平原君到底心知怎么想的,我们并不知道。到底是看重上党地区的战略地位还是仅仅贪图小利,此事不知。

所以平原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除了上面讲的平原君的事情,还有分散在《史记》各个地方。

至于虞卿,对形势判断洞若观火,为朋友不惜放弃卿相高位,真侠士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