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美诗美文汇国学与传统文化旅行·在路上

浅谈近体诗创作

2019-07-16  本文已影响161人  美好中华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有人形容诗歌创作是戴着镣铐跳舞,而近体诗创作则可以说是戴着镣铐走钢丝,其创作难度是是相当高的。

        初学者会经常掌控不了平仄、韵脚,弄得手忙脚乱。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之后,会慢慢熟悉这些要求,但仍然存在着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创作出的作品,无论是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丝毫不差,但就是没有诗味。比如有一个诗歌爱好者这样写了一首:

        夏

闪电雷鸣骤雨狂,谁家燕子庭檐躲。

池塘午后聚蛙鸣,点水蜻蜓群舞娜。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得完全合乎规范,但读来让人觉得怪怪的,作者选取了夏雨时的一个片段,描绘出了四组场景,但毫无诗的逻辑和韵味,让人感觉不是很舒服。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作者古典诗词掌握得太少了,缺乏驾驭文字的能力,只能简单的罗列,不能把诗的韵味体现出来。诗歌创作,首要的是将作者勃发的诗情在哲思的左右中水到渠成为优美的诗句,这是今人写近体诗中不太容易达到的水平。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说的就是大量背记的巨大作用,只有在大量背记优秀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储备好语言,才能在创作时有取舍地选择恰当的用词。

        还有一种“老干体”,一味为了突出主题的政治性,流于喊口号,也是一种写诗的通病。试举一例:

          改革开放三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思想解放敢领先。

破除迷信创新制,经济腾飞勇向前。

各行各业都发展,神州旧貌换新颜。

人民生活得改善,欢天喜地乐康年。

        这作品的政治高度很高,歌颂了国家的好政策,但就是没有美感,只是借用了诗的形式,没有诗的灵魂,严格来说,与诗是不搭界的。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写诗时说道: “正是这个道理,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她说的意趣,就是诗味,比如: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五言绝句,毫不用典,所用的每一个词也很普通,但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性,诗的境界大气磅礴,被众多诗人推为唐诗第一。这首诗,蕴含着哲学问题,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读来心神摇动,美不胜守。

        我曾经写过一首小诗,也是特别注重诗的意境,用语浅显:

        山中即景

地僻无人至,青苔染石墙。

落花溪水里,宿鸟向斜阳。

        在这首诗中,我刻意渲染了一种偏僻安静的氛围。用长满青苔的石墙来暗示人迹罕至,用飘向溪水的花来动态地突出这种安静,用回巢的鸟儿在黄昏里安闲休息的画面来进一步加深这种落寞与安宁。小诗只有四句,但一唱三叹,营造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在里面,你说寂寞吗,有点,你说伤感吗,也有点,你说自在吗,同样有点,你说安闲吗,还有点。

        诗就是这样,要做到读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中的诗味,不要说透,给人一种稍舟朦胧的感觉,要让读者不自觉地就去细细品味,品味出自己的感觉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