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小兔崽子又「尿床了」怎么破?

导言
最近一段时间,一到深夜,经常能听到楼上有小孩子嘤嘤哭泣的声音。
最可怕的是昨天晚上,除了传来孩子的哭声,还附带了一对夫妻的狂吼。
滴滴我实在忍不住了,悄悄地打开了阳台的窗户,然后隐隐听到了这么一段指责:哭什么哭,你说你都8岁了,还尿床!自己把床单换上,立刻滚去睡觉!
滴滴恍然大悟,原来楼上哭泣的孩子和疯狂的夫妻是被尿床这个难题折磨。大半夜的,滴滴不敢冲上楼去替可怜的小朋友理论,闹心之间突然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以及家里那位超级爱尿床的表哥。这位表哥可以说是「尿床小霸王」级别的人物,从自家尿到了各家,什么姥姥姥爷、姑姑阿姨、叔叔大伯……得,打住。不能再说了,省的你们以后叫我尿床小霸王的表弟!
虽然不能动腿爬上楼帮小朋友,但是我觉得有必要动手写篇解释尿床的文章给你们看。瞧,我就是会不自觉地想到你们(是的,不要夸,我胸怀天下)。那么,咱今天就来讲讲我表哥和大家小时候都经历过的事——「尿床」!
儿童夜遗尿
我们常说的小孩尿床,到底是不是病呢?偶尔尿个1次2次的行不行?所谓的病又到底发生了什么?
准确来讲,儿童夜遗尿指年龄≥5岁的儿童,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间不自主排尿且持续3个月以上。
据统计大约有16%的5岁儿童、10%的7岁儿童和5%的11~12岁儿童患有夜遗尿。儿童夜遗尿虽然每年有15%的几率自然痊愈,但约0.5%~2%的患儿遗尿症状可持续至成年期。听到此处,你是不是在暗自庆幸了?
到底为什么会尿床?
说起尿床的病因,可复杂了,这与生长发育延迟、心理中枢神经系统(若干神经递质和受体)、生理节律(睡眠和排尿)、膀胱功能紊乱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说直白点就是产生的尿量大于膀胱容量,而且还不能把信号传给大脑让孩子醒过来,然后就发生边睡边「画地图」的事故了……
具体原因如下:
1. 膀胱满了却不主动告诉大脑,大脑没法把孩子叫起来上厕所,然后膀胱就自己偷偷「开闸泄洪」了。
2. 膀胱小而产生的尿量多。比如孩子膀胱容量小,存储不了晚上产生的尿液,又或者孩子缺乏「抗利尿激素」(一种能让尿液浓缩,也就是产尿少的东西),那么就会尿量很大,即使膀胱容量正常也盛不下这么多尿。
3. 受特定的生活作息习惯影响。比如睡前吃的食物、喝的饮料里含有咖啡因或茶碱,可能会导致尿床;便秘可能导致尿床;剧烈活动和过度兴奋也会导致尿床。当然,偶尔的疲劳或临睡前饮水过多不算病,爸爸妈妈们不必为此担心。
孩子常尿床会有什么危害?
坦率地讲,儿童夜遗尿虽然不比拉肚子、发热、外伤严重,也不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急性、要命的伤害,但是,其给孩子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困扰一点也不小!
1.伤自尊和自信
有夜遗尿的孩子会偷偷自己洗床单,以避免父母的打骂。夜遗尿严重的孩子甚至不敢去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一些在外面睡觉的活动,因为敏感的TA太害怕被老师和同学嘲笑尿床。
2.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孤僻等心理异常
都那么大的孩子了还尿床,搁谁谁都会心里不舒服,同时也怕别人知道自己尿床吧?要是这种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还可能会导致记忆力、注意力的缺陷,甚至造成人格障碍。
3.不利于家庭和睦
就像我楼上那家,整天夜里为这个事吵吵闹闹不好好睡觉。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睦,还影响到了楼下的我。大家晚上睡不好觉,自然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
4.严重的甚至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心理学调查显示,尿床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仅次于父母离婚和吵架的第三种重大伤害。至于具体能把人伤到什么程度,可能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了解!
孩子常尿床,该怎么办?
其实大多数孩子都是单纯性夜遗尿,也就是说孩子只是晚上尿床,白天和正常孩子一样,不存在尿频、尿急、尿失禁等情况。医生在诊断时,需对患儿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诊断,以排除非单症状性夜遗尿以及其他潜在疾病(如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引起夜遗尿的可能,并指导临床治疗。
需着重强调的一点,不管是什么情况的尿床,父母都千万不要打骂嫌弃孩子!这样的行为只会造成孩子愧疚和自责,甚至吓得孩子不敢睡觉、不敢喝水,最后形成越责备越紧张越尿床的恶性循环!
客观来说,尿床不是孩子的主观过错,父母又怎能理直气壮地去打骂嫌弃?请父母们一定要用心(而不是脚趾头)去好好想想,此时孩子到底需要父母的严厉责备还是理解安慰?
针对单纯性夜遗尿,治疗方法主要为基础治疗、一线治疗和其他治疗。说实话,这个问题不用过度担心,大多数孩子在调整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后,尿床情况就会逐渐消失。具体做法可参考以下建议:
1.调整作息习惯
帮助孩子形成规律的作息,鼓励孩子白天正常饮水,保证每日饮水量。避免食用含茶碱、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
晚餐宜早,且宜清淡,少盐少油,饭后不宜剧烈活动或过度兴奋。
尽早睡眠,睡前2小时~3小时应不再进食,睡前2小时禁止饮水及食用粥汤、牛奶、水果、果汁等含水分较多的食品。
2.多使用正面鼓励
首先,父母要在医生的帮助下树立战胜夜遗尿的信心!然后,家长千万不要责备孩子,一定要多给孩子一些正向反馈,以减轻孩子因疾病产生的心理负担,这也有助于让孩子自己积极地参与治疗过程。
孩子尿床本身就是痛苦、害臊和不安的,请父母平和地告诉孩子没关系,大家一起用轻松愉快的态度去解决。
3.养成良好的排尿、排便习惯
帮助孩子养成日间规律排尿(每日4~7次)、睡前排尿的好习惯,也可以晚上用闹钟或自己叫醒孩子1~2次。让孩子多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每日定时排便。如果患儿有便秘,需要积极治疗。
4.在医生医生指导下写好「排尿日记」
每日排尿记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孩子的夜遗尿类型或潜在疾病情况。
ICCS(国际小儿尿控协会)和ESPU(欧洲小儿泌尿外科协会)在第26届欧洲小儿泌尿外科大会上宣布:自2016年起,每年五月份会有一个「世界遗尿日」。今年五月份是第三个世界遗尿日,主题是「让我们一起,关爱夜遗尿孩子,让受夜遗尿困扰的孩子及早获得规范治疗」。在此,滴滴衷心希望更多的家长和患儿了解儿童遗尿方面的疾病,并做到科学对待和及时治疗。尿床不是孩子的过错。积极主动解决孩子的尿床问题不仅是孩子、家长、医生的事情,也应该是社会大众关心的话题。
完
坦率地讲,老六尿床到六岁才算自愈。
小时候没少因为这个事情被父母修理,我也觉得很委屈。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可以在梦里找到厕所,然后就哗哗开始尿了,等过了一段被暖流包围的时间后,周围的床单和褥子就开始变得阴冷潮湿……为了避免父母发现之后再次修理我,我就硬生生用身体把那一片暖到干。所以,我从小就懂得了「一人做事一人当,一人尿湿一人暖」(考虑到健康,这种行为不推荐)。
这种在逆境中成长的精神已经很久没有提及了,再次拿出来也是提醒那些将来要有孩子的母亲们,尿床不是孩子的错,小家伙儿也挺委屈的。要知道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治疗,这事儿绝大多数都能好,实在不行还有成人纸尿裤的嘛!
如果还是不行,还可以插尿管……
当然,那是后话了。
首先,你要有个……
晚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国儿童遗尿疾病管理协作组.中国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R].临床儿科杂志, 2014, 32(10):970-974.
作者:六滴滴,六团队之泌尿外科男医生,中国好司机。
声明:六团队原创文章,欢迎转发给你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六团队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