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哲思原创文字集

《理想国》不是我想要的 ,我只关心自由

2017-07-09  本文已影响157人  一只爱生活的羊

『一』

上周在简书书单群里听鲸北讲《理想国》的时候,我就在想柏拉图写这本书究竟有何意义,难道他就是这样用一堆谎言去构建一个无比压抑、克制人性和所谓的正义及城邦吗?人从生下来到生命结束都不能选择身心最基本的自由,何来正义,何来幸福的城邦?难道就是要为了建立而建立吗?我竟觉得这样的理想国是如此荒唐,或许柏拉图另有深意呢?

或许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想告诉大家更深刻的东西,而不是表面上对于正义的寻找以及对城邦的建构。我联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话“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或许他是想告诉大家在那样一个纷乱的时代中大家所极度想建立的理想政权和国家是不复存在的,因为那势必要付出相对于当下现实世界中更多的自由,活在克制和压抑中,活在谎言的世界里。

虽然最后的假设是在这样克制压抑的理想国中经过一代代的人的谎言传递,终究会让谎言成立,那些谎言竟成了名正言顺的传说和故事,竟成了真理。柏拉图通过建构理想国,也许不只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未来,更重要的是看清过去,看清现居的世界从何而来,人们在现实世界的欲望和压抑是否真的可以通过“理想国”的建立而得到满足和释放。

在我们今天讨论体制、教育、阶层的当下,总想生活在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政权社会中,而《理想国》恰恰告诉我们的不是怎样去建立这样一个符合自己愿望的正义城邦,而是告诉我们理想国是不可能超越人性而存在的,因为想要建立正义的城邦首先要消除的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需要每个人都克制自己,做自己适合做的而非喜欢做的事情,并且不可越雷池半步,要求城邦里的人各司其职,恪尽职守,不能有半分私欲,那整个城邦里无论身处何职的人都会变成一个只为城邦在所谓的正义中运转的机器。

这样的城邦看似有了正义,可他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乌托邦,更不是马尔克斯笔下的魔幻的现实世界,而是一个为“正义”所困的巨兽。生来就注定一生都要为了正义城邦的运行而枷锁于身,这样没有自由可言的生命,真的有意义吗?

看了《理想国》,我是多么庆幸自己出生在了一个开明的时代,生在这样一个还没有阶级固化的社会中,不用生来就被判为城邦的守卫者,或者商人。身居在这样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时代,我们可以经过努力为自己打造出多个标签(或者定位)。今天朋友和我讨论关于他的众号和社群目前还没有明确定位,只知道自己应该用文字给更多的人带去温暖、带去力量,还讨论了什么是定位,自己适合什么、擅长什么。也许不改初衷,只要在自己的文字和社群能带给人温暖和价值,就是正确的定位。如果一件事,能赋予你强大的正能量,它就是对的!

『二』

晚上在饭团看了关于早起机制的一个思考,我们为什么早起?早起做什么?我们想通过早起得到什么?这个我近期深有体会。早起除了我们可以深感一天的时间被拉长外,重要的是我们在这样的时间里具体做了什么。

今晨5:30起床后,我开始大声朗读英语,同一篇文章在经历过无数次洗礼后,竟又从中窥探到新知,令人欢欣雀跃,仿佛心中有一扇窗被推开,它,带我通往自由。

早起一日不是难事,而坚持日日早起其中的艰辛苦乐只有身在其中才方知其味。然,是什么样的动机让我们早起呢?

答案多种多样,可能是为了跑步,锻炼身体;可能是为了写作文章;也可能是为了聆听清晨第一声鸟鸣,呼吸那太阳初升的空气;亦或为了让我们自身的能力支撑起那强烈的欲望而去做的一系列锻炼和学习……若从本质来讲,我们皆是在寻找那条身心通往自由的路。

上午8:30,省图书馆准时开门,我却因为走错了一段路,耽误10分钟,8:40才走进图书馆。我背着一书包的“欲望”和“自由”,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全速快跑,顾不上形象的优雅,顾不上满耳的蝉鸣,更顾不上被酷暑的晨光浸湿的衣衫,我在为欲望和自由狂奔。

推开省图一楼第一间自修室的的门,我用眼睛迅速扫过,已经没有空位。自己松开门的手还未落下,我又迅速跑到第二间教室,推开门发现还有几张桌子有个别空位,我也来不及挑选即刻在离自己最近的位子坐下来,生怕到嘴的肥肉给跑了。我轻轻的坐下后才意识到,我已经满身是汗。

本以为自修室会不乏名义上来学习,实则玩手机、玩游戏的人。为了抵达内心想要的“自由”,强迫自己来到学习的环境甚至还做足了仪式感,认真的摆好书把自己的“躯体”禁锢在这书桌的方寸之地。而坐下后拿起书,简直就是煎熬,不一会心的另一方就禁不住短暂自由的诱惑,就开起小差,玩起了手机。然而,这种现象根本不存在!自修室里没有人来回走动,没有人说话,手机好像也不属于这个空间了似的。

这种安静,让我想起了高三冲刺阶段的晚自习,那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高考,甚至还不知道高考意味着什么,只知道自己应该在高考中考高分。很少同学拥有对未来怎样走的旷阔视野,也不具备长远的打算,奋斗的只有眼前马上面临的高考,考到了理想的成绩,能去老师口中经常提及的“好大学”,就是自由。

自由的暑假可以自己安排,不再听太多父母的唠叨,甚至可以开始一场在高中时被家长和老师视作“禁区”的恋爱,可以大模大样的玩手机……高考,给了人太多对于自由的幻想和美好,它寄托了分量超载的远方。

今天在图使馆,和我同桌的有三个人,一位在准备托福考试,一位在画各种图纸,一位在准备公务员考试。从早晨我坐在这里的那一刻,到目前的这8个小时里,除了中午吃饭外,我的同桌没有一人离开过,他们好像也不会内急似的。午饭也都是用较短的时间来完成,回来后在桌子上埋头趴上20分钟,就算午休了。

大家共同创建的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很容易让人做到专注,而且是持续几小时的专注。这些事物的表象,无不是内心的追求所对外显露,坐在书桌前持续学习八小时之多的动机就是我们渴望自由的强烈欲望的“驱使”。有人说,坐在桌前学习那么久这哪里是自由?身处其中方知其味,需要的人,过程即使再曲折艰辛,也甘之若饴,在其眼里这些已然不是痛苦,而是对于自由的享受。

我们生来自由,又因各种欲望的枷锁变的不自由,这个枷锁到底是来自外界还是来自身呢?

『三』

上个月小茜和长跑了6年的男友分手了,我劝慰她既然分了就想开点,人生还很长,快乐总是根本。她竟眉飞色舞的炫耀单身后是多么自由,简直就是重生,想做什么做什么,可以放手追求她的梦想了。然后告诉我她提出分手的那一刻最大的感受不是伤心、惋惜、遗憾,而是解脱,那一刻竟有举杯庆祝的冲动。

小茜的这种状态,我很能理解。小茜和她男友并不是不相爱了,而是两个人在彼此营造的生活中都失去了最初的自己,都想依靠对方过活,把自己对于未来的追求全寄托在了对方身上,而不是自己去亲手奋力追求。当对方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彼此就会失望,负能量也随之增加,然后彼此开始埋怨,感情就是这样在负能量的堆积中慢慢瓦解,而最初那个有梦想的自己也会因为此慢慢垮掉。

然而小茜心底深处对于人生梦想的追求在一天天的消磨中,终于感受到危机,她不得不冲出枷锁,亲手掌管自己的未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由,才能在未来去想去的地方,见想见的人,去看一看那片经常出现在梦里的大海……

小茜分手后,她说自己终于获得了自由,那不分手,自由存在吗?

答案,很简单。自由一直都在,它一直在我们心里,或者在你唾手可及的地方。外界即使有枷锁,我们的心底也可以保持自由,因为自由是我们自己赋予自己的。如果你没有发现自由的存在,那世界就处处有枷锁,人生自然苦不堪言。

我们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也将以同样的赤裸回归大地,在我们有生的几十年里,能让自己一直拥有自由的能力是幸运的,愿我们都找到这份幸运,自由的活着……

                                      『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