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是这么看待社交的

2020-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瓷然
叔本华: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当代年轻人的周末生活现状就是:

睡到自然醒,不出门、不逛街,

只想窝在家里躺床上抱着手机网上冲浪。

很多人享受这种“宅式”周末,

因为工作压力大、没力气,

也因为一群人K歌、闲聊,没有社交快感。

确实,人的精力有限,

社交过多是一种负担。

《伟大的孤独》中提到,

你从热闹中失去的,

会在孤独中找回来。

人在孤独的状态里,

才能进行真正的创造。

忙于社交的人,做不到创造,

他们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怎么化妆好看,

什么风格的衣服适合自己”等消遣上。

时间久了,自身实力不增反退、陷入自我怀疑时,

就开始恍然大悟:无效社交太可怕。

一群人的狂欢和一个人的孤单,

说的就是大家觥筹交错、曲终人散后,

一个人回到家独处时,会感到莫名的空虚。

孤独感一上来,想的是:

时间又被浪费了,

今天又是虚度的一天。

不热衷低效甚至无效社交的人,

知道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不愿意在组饭局这种事情上消耗时间。

当我们身处一个与自我目标不一致的圈子时,

大家不要为了“合群”,

而放弃独立个性的自我。

要记得感谢孤独,

因为孤独塑造了一个“完整的我”,

拥有时间和精力只考虑个人喜欢的事情。

当一个人的注意力被分割得四分五裂,

平庸就开始了。

这也就是许多精英看起来“不近人情”的原因。

他们的注意力在于长远目标,

而非眼前廉价的商业互捧以及热闹欢娱。

有人说:和朋友交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对于人群中的大多数而言,的确是这样。

但《英国心理学期刊》上的一篇论文表明,

聪明人许多时候显得孤僻不合群。

张爱玲就是“自闭”典范,

她曾表达过:

自己参加了什么社交活动,

回来一细想,

说过的每句话,做的每个动作,

都觉得蠢得要死,

竟然悔得几乎恨上了。

这是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多,

想从他人身上获取的东西就越少,

他人对他而言几乎没有意义。

独木成林,

这类人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社交过多,反而会凭生焦虑。

听起来多少有点悲剧英雄的意味,

不过,追求自己喜欢的就好,

余生不长,请做对的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