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感悟】何为一节好课?
(文 刘俊芳)
上周我市举行了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英语学科的决赛,我有幸作为评委全程参与了市直组的比赛。参加决赛的共有六位青年教师,他们经过校内初赛,协作区复赛,一路走到决赛,很不容易,都是推选出来的佼佼者,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亮点。六位老师展示的都是Let's learn. 听完六节课,让我对“何为一节好课”产生了深深地思考。
1.一节课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主线,要有比较真实的学习语境。
Let's learn的内容一般都比较少,几个核心单词和几句(三四年级常常是两三句)单元核心句型。如何将核心词汇融入核心句型中就成了首先要考虑的事。词汇和句型的学习不可以割裂,必须是融合在一起的,且在一个语境中学习的。由于内容较少,还必须设计一个内容相对丰富一点的对话来整合学习内容,达到有效输出的目的。也是我们常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不然就成了“为了学习而学习”,无趣又无味。
有位老师设计的单词学习长达18分钟(整节课30分钟),后面花了4分钟学习句型,不到8分钟在情境中融合练习,单词的学习完全是割裂的,知识的学习是碎片化的。尽管老师的基本功很扎实,教态自然,活泼大方,很放的开,课堂的学习氛围也非常好,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我认为这不能称为一节好课。一节好课不仅仅看“热闹”,更重要的是看“门道”。
孙桂云老师教师展示是四年级下册Unit4 At the farm B Let's learn.她结合国家政策“乡村振兴”设计的教学主线和语境是“学校四年级农场急需扩建,正在招募农场设计师”,闯关成功即有可能成为the best designer。这样就引出了三关:Know the crops, know the animals, design the farm.整个课堂都是以闯关的形式持续推进,最后以展示孩子们的农场,评选出best designer结束。整节课教学主线清晰,重点突出,环节流畅,活动有趣,教学效果好。
2.有效融合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
学科融合教学可以弥补分学科学习的不足,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位老师教师展示是四年级下册Unit3 Weather B Let's learn.她将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和音乐融入了英语教学中,体现了学科的融合。
古诗词中有关天气的诗句,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我忘了她具体的诗句了,就以此为例)。Is it sunny in the poem?让学生在关注诗句中描写的天气的同时思考老师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为让学生很好地学习和记忆天气词汇,她用唱歌来辅助和增加趣味。What's the weather, what's the weather,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It's rainy. It's rainy. It's rainy today. (曲调同“新年好”)另外她还拓展了古人了解天气的方式,都是这节课的亮点。这些是我欣赏这节课的地方。
3.深挖教材,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都有主题意义。是不是每节课都需要渗透“育人目标”?我不敢妄说。但我知道一节课要清楚地知道“教什么”,还要明确“为什么教”,即通过学习想要学生获得哪些知识,哪些能力,甚至明白什么道理,以培养他们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比如,四下Unit4Where is my car?B.Let's learn.通过学习介词in, on, under学会描述物品在什么地方的同时,需要渗透“及时整理物品”的意识。
但深挖教材,实现学科育人目标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度地挖,偏离单元主题就不合适了。有位老师展示的是三年级下册Unit5Do you like pears?本单元的话题是“饮食”——水果。那么主题意义就是通过认识水果,讨论喜不喜欢水果,关注他人的喜好,还要渗透为什么要多吃水果。那首英文歌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指的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水果的营养价值相关知识,明白多吃水果的益处就可以了。但她硬是在拓展“孔融让梨”故事之后,深挖出中国传统美德“孝、礼、诚”等。我认为这样的育人彻底偏离了单元主题,是不可取的。
4.学习目标是给学生看的,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描述,以学生为看得懂为标准。
课堂上大多数老师都呈现了学习目标,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清楚地知道了本节课要“学什么”,要“去哪里”。既然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看的,那么就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描述。比如,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将能够......而不能描述为“学生能够...”那是教学目标,是让教师看的,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描述的。
学习目标用英文描述还是用汉语描述?我认为可以英汉结合。因为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看的,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只能看懂符合他们知识水平之内的英文,看不懂超出他们的知识与能力范畴的英文,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有一位老师的学习目标是全英文呈现,可能她觉得是英语课,就应该体现英语特色吧。)
还有,课堂上的学习目标到底是aim, goal 还是objective? 三者都有目标/目的的意思。我记得曾在讲座中听过,教学目标应该描述为teaching /learning objectives,但如何区分三者,我还是说不清楚的。我搜了百度,又看了杨亮老师的视频讲解(杨亮讲英文),从英语词根词缀方面去理解,能够清晰地区分。
objective来自object,前缀ob是“对面”的意思,ject是“投”的意思。objective可以理解为投在对面的,想要达成的小目标。 如,一节课的学习目标learning objectives。
goal与go有关,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走到最后的终极目标,即长远目标。比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aim有“瞄准”的意思,来源于estimate(估算,判断),可理解为仔细考虑过后要做的事。比如,公司这个季度的目标是实现盈利一千万。
这么来看,我们英语教学中,小学阶段学生要达成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可为goal,一册教材或一个单元的目标可为aim,而一节课的目标为objective。(不知道我这样理解是否可行?)
5.有品质的课是需要有智力挑战的。
这是我们大多数老师包括我在内都需要学习和努力提高的。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在考虑“有趣”,而忽视“有味”。这个“有味”我认为可以理解设计有高阶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我们可以结合育人的“点”引发学生思考“面”。比如,了解天气对我们有什么用处?我们是如何了解天气的?古人是如何了解天气的?你平时多吃水果吗?为什么?多吃水果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思考,分享交流之后,老师再补充。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学习不是灌输,而是启发和唤醒。
当然,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有很多,比如,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是否亮点,生成是否有惊喜点等。观察课堂教学设计的同时,我们还要观察活动的流程是否链接,观察教师的状态,观察学生的参与和投入,观察师生的互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