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止儿古典文学院:《诗,词,赋,点评,总结。》推文上热门(千万赞三)

家乡记忆:寻常百姓食有鱼

2019-02-06  本文已影响43人  乐道也

充满温情和水的家乡,寻常百姓饭桌上一盆鱼鲜是少不了的。

作为家常菜,家乡人吃得最多的还是鲫鱼。鲫鱼形似鲤鱼,但比鲤鱼小,嘴部无触须,脊隆起而狭,鳞圆而小,头与口很小,背呈青褐色,腹灰白。

“白水塘边白鹭飞,龙湫山下鲫鱼肥。敧雨笠,著云衣。玄真不见又空归。”这是宋末元初诗人蒲寿宬在《渔父词》中描写的鲫鱼画面,把鲫鱼在水中欢愉的情景写活了。

可能是因为鲫鱼太过平凡无奇吧,古人描写鲫鱼的诗词不多见,比较有名的诗人中,宋代的苏轼和梅尧臣在诗中提及过。

苏轼是在元祐四年(1089)再次出任杭州知州时写下的《去杭州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诗中,写到了南屏金鲫鱼:“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拊槛散斋余。还从旧社得心印,似省前生觅手书。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谁怜寂寞高常侍,老去狂歌忆孟诸。”

梅尧臣关于鲫鱼的诗,题目就比较有趣,叫《戏酬高员外鲫鱼》:“天池鲫鱼长一尺,鳞光鬣动杨枝磔。西城隐吏江东客,昼日驰来夺炎赫。冷气射屋汗收额,便教斫脍倾大白。我所共乐仲与伯,羡君赴约笑哑哑。持扇已见飞鸾翮,欲往从之云雾隔。”

尽管文人骚客对鲫鱼兴趣不大,但它却是家乡老百姓饭桌上的最爱。鲫鱼有野生与塘养的区别,常见的有3个品种。背部淡褐色,体扁平,四、五两一条的最为普通;体形较大,长约八、九寸一条的则是另一品种,亦称鲋鱼,肉味十分鲜美。还有一种黑背鲫鱼,体部较圆,近似鲤鱼的样子,俗称鲤鲫,这种鲫鱼肉质较前两种硬,鲜味差一点,但别有一种鱼香,适宜红烧。

鲫鱼塞肉是家乡百姓的家常名菜,家庭主妇们一般都会做。将前夹精猪肉垛成末,加入葱姜、黄酒、盐、糖等调料拌成馅心,塞在鲫鱼肚中,放进油锅煎至两面黄,再用黄酒一喷,放入其它调料和少许笋片、香菇,加盖一焖即成,鱼鲜肉香,味道可口。

鲫鱼做汤特别鲜美,鲫鱼汤有白汤、清汤两种做法。白汤鲫鱼须先将鱼放入油锅两面略煎,然后加黄酒、清水、葱姜,用文火煮8分钟,再用旺火煮2分钟,便汤色乳白,味香浓醇。清汤鲫鱼不用油煎,将鱼直接放入清水后加调料大火烧开,再小火煮6分钟即成,汤色透明,汤味鲜美,起锅后再淋上几滴麻油更佳。

鲤鱼是自古以来最负盛名的一种鱼,诗人对它更是情有独钟,据统计历来关于鲤鱼的诗一共227首之多。如唐代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李白的《赠崔侍郎》则把黄河鲤鱼写活了:“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家乡鲤鱼出产虽然较多,但一般人并不爱吃,原因是家乡鲜嫩美味的鱼实在太多了,而鲤鱼的肉老,味不美。家乡的鲤鱼体扁而肥,鳞大鳍红,嘴部有两对触须,背苍黑,腹淡黄,大的有10余斤。虽然家乡人不爱吃鲤鱼,但因它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所以古代家乡百姓在岁终时都要买些鲤鱼作为供品,用于祭祀。

上世纪六十年代,家乡太湖饭店名厨金志德曾用鲤鱼创出一道名菜,叫糖醋活鲤鱼,此菜用活蹦鲜跳的鲤鱼快速加工烹制,厨师用手抓住鱼头,将鱼身在滚油锅中仅炸1分钟,随即上桌,此时鲤鱼的嘴鳃尚在张合活动,鱼肉食之鲜嫩,全无鲤鱼肉老的感觉,味道酸甜可口,令食客称奇。

鲢鱼也是家乡老百姓最常吃的一种鱼。鲢鱼最便宜,而且价廉物美,烧法也较简单。鲢鱼有白鲢、花鲢之分。白鲢又叫青草鲢,头部较小,体色灰白,细鳞肥腹,肉质粗松;花鲢头大背黑,又称鳙鱼,俗称胖头鲢鱼,是太湖地区常见的食用鱼类。

家乡人有过年互送花鲢的习俗。花鲢生活在水域的中上层,比较温和,行动缓慢,现在是每年在太湖中增殖放流鱼类的一种,对防止蓝藻有很大功效,俗称“食藻鱼”。据历史资料记载,太湖中捕捞到的最大的花鲢有一人高,2009年曾有人在蠡湖中抓到33斤重的花鲢,一般20多斤重、1米多长的花鲢很常见。

花鲢头大脑浆多,人们将“青鱼尾巴、鲢鱼头”都列为上品。花鲢肉质虽稍松,但鱼皮糯粘腻滑,味道很鲜,所以价格比白鲢贵一点。花鲢头一般煮汤,将鱼头劈成两片,放油锅略煎一下,即放清水、调料,烧约10分钟,起锅前放一点菜心、笋片、香菇片、火腿丝等,汤色乳白浓稠,撒上些白胡椒粉,则其香更浓。

百姓家常菜中常见的还有鳊鱼。鳊鱼是一种十分古老的鱼类,古人称作鲂鱼。其体广而扁,头尾又小又尖,细鳞紧密,长约尺许,在水中善跳跃,肉质十分细嫩。家乡人喜欢吃清蒸鳊鱼,做法简单,又能充分品尝鳊鱼鲜嫩清口的特色。在蒸制时加上干贝、甲鱼裙边、鲍鱼丝、开洋、麻菇、冬笋、火腿等七味配料,便做成八珍鳊鱼,是一只家乡名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