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而思 | 那时的科幻——《1984》
“我现在把手举在你的面前。你看到五个手指。你记得吗?”
“记得。”
奥勃良举起左手的手指,大拇指藏在手掌后面。
“现在有五个手指。你看到五个手指吗?”
“是的。”
而且他的确在刹那间看到了,在他的脑海中的景象还没有改变之前看到了。他看到了五个手指,并没有畸形。接着一切恢复正常,原来的恐惧、仇恨、迷惑又袭上心来。
但是有那么一个片刻——他也不知道多久,也许是三十秒钟——的时间里,他神志非常清醒地感觉到,奥勃良的每一个新的提示都填补了一片空白,成为绝对的真理,只要有需要的话,二加二可以等于三,同等于五一样容易。
奥勃良的手一放下,这就消失了,他虽不能恢复,但仍旧记得,就象你在以前很久的某个时候,事实上是个完全不同的人的时候,有个栩栩如生的经历,现在仍旧记得一样。
十年后、二十年后、三十年后……三十五年后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2056年,我想想不出我们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车应该在地上跑还是天上飞?楼房的极限是300层还是800层?国家这个概念还是不是如此的明确?贫富金字塔是否还是依旧?男和女之间的天平又偏向了何方?
一时之间可以想到又觉得可能会有变化的只有这些,这让我不得不敬佩奥威尔想象出的1984这个在1949之后三十五年的未来世界。
在选文首引用的时候,看到这段觉得经典,看到那段也觉得不错,最后千挑万选依然觉得篇幅不够。
在1949年,这个只有在历史书上可以看到的年份,虽然距离现在似乎还不是太久,但是社会发展的如此之快。
我这个90后都觉得有些淡忘上个世纪了,如今00后的那些青少年们还能通过文字、视频各种媒体感受的到吗?
在1949那个年代,奥威尔在自身经历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描述出了一个三十五年后的1984。在我原来理解的科幻概念中,大概也只有《1984》中的天幕算是科幻的,其它的客观事物几乎都在当时的现实之中。
当然,这本书最大的科幻不在于这些客观事物,而在于那个社会,那个二加二等于五的社会,那个自由即奴役,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力量的社会,那个圈养大多数人的社会。
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唯物主义青年,虽然认为社会如何发展,哪怕是由猿人开始新的进化,都不会发展出书中的那个社会。但是小说本来都有一定的极端色彩在其中,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总是不由得停下来思考,如果真的身处这么一个社会,自己将会是什么样子。
人类的极限究竟在哪里?我们的思想是不是真的不能被改变?是不是在自己的坚持下,我们终究可以保留自己的思想?或许在1949年,奥威尔认为我们的思想真的可以通过极致的痛苦和暴力被改变,就如同现在,我们不得不去想这个五光十色的新世界会不会渐渐地腐蚀掉我们的思想。
《1984》这个科幻放在现在或许只会引起我们的思考,而不会让我们觉得恐怖,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甚至整个上世纪中,书中的那个社会不仅仅会让人考量和思索,也会让人们有所惧怕和担忧。
二加二等于五这件事情,会不会在将来通过非暴力的方式成为2021的未来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