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管理与中国式楼市调控
01
2016年10月,在中国楼市的疯狂上涨中,政府突然间出台了很多抑制房价的临时政策,并第一次提出了长效机制的概念。
正在购房路上狂奔的国人放慢了脚步,略略环顾四周。
2017年3月,我们的人大委员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告诉大家关于房地产的两个点,一是房地产税今年不会提交审议,二是已纳入五年规划。
购房路上的国人仿佛听到嘹亮号角,再次发足狂奔,要将之前慢下来的路程全部补上。
呵呵,五年,那太遥远,国人急功近利的目光不会超过两年。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雪国列车》上的一幕,两队人正在疯狂厮杀,新年来到,钟声响起,所有人的动作瞬间凝结,钟声结束了,互道happy new year后,两队人继续开始了厮杀。
雪国列车这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的,一线城市,限购、限贷、限售,提高首付、提高贷款利率、限制离婚时间、控制商住购买,首付50%不行,改60%,还不行,再改70%,各种临时补丁不断往上缝,不需要做调研,不需要征求意见,因为补丁就是补丁,太简单,可以缝上去,也可以随时撕下来,就像一位官员所说,我抽屉里还有很多的补丁,用不完的。
从二线城市到四线城市,房子与政府的作为联系到了一起,领导们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在抑制房价和去库存中左右摇摆,一线的补丁我们看到了,但我们到底应该要去库存还是抑房价,谁能给我一个公式和计算方法?上三个月与这三个月形势又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政策要不要一时一变?
一片混乱中,人们仰天长啸,长效机制,你在哪里?
近两个月频频推出的共有产权、租售并举,似乎要回答这个问题,但这到底是不是长效机制,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
这当然——不是,凡是需要人为控制,凡是属于暂时性、临时性、局部性行为的,凡是不能够依据制度按照流程长期自动运转的统统都不是长效机制。
于是,我们看到了,在补丁摞补丁当中,某些地区似乎有效果,但更多的却是频频爆出的触动人神经的刺激性新闻,某某一线城市,最新爆出的住宅单价破记录,30万元一平米,某某二线城市,楼盘开盘要求全款,居然1.5分钟抢光,某某三线城市,调控前6000元每平米的均价,只用了半年时间,核心区域就达到了两万元每平米。
于是,长效机制,魂牵梦绕,望穿秋水,你到底在哪里?
02
公司里一位技术骨干辞职了,于是HR开始招聘,招来招去发现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一类技术骨干已经不是几年前的价格了,现有的薪资已经不能满足这个岗位了,这样下去是招不到人的,怎么办?
HR也很怕麻烦,如果调高这个岗位的薪资,那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同类型的岗位也必须要调,否则就会失衡,但年度预算又是确定的,这一部分调高了,其他的就要下调,调谁呢?怎么调?
其实HR心里是有数的,这个国有企业的薪酬体系实在是太老了,是需要全盘变动的,办公室里那些吹着空调朝九晚五的人实在是不应该拿这么高薪的,因为如果有人离职,再招人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而且也不会对工作有任何影响,反而是那些技术岗位和一线的员工,这些年在人才结构的大变化背景下,是最应该调高薪资的,还有那些担任虚职的领导,整天无所事事,薪资却比奋战在一线的管理人员高得多的多。
每年的薪资调整都是整体性的,那些利益既得者已经习惯了这种框架,悠然自得的享受其中,办公室里多年也不换一个人,反而是一线员工的流失率居然达到了30%,所有这些已经成为了这个企业发展的桎梏,最终会将它拖下水,被淹没。
但HR怎么办呢?总经理是集团委派下来的,再过两年就要回去了,以HR对他的了解,他也就是在维持,如此大的调整他是断断不会做的。
HR也有自己的想法,这种系统的调整劳心劳力,首先要从人机时效分析入手,各个岗位各个击破,要做大量的沟通,需要得到至少70%以上的支持,同时还要上报集团(想得到集团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涉及到的考核也要调整,搞不好最后还有可能人仰马翻,自己先被干掉了。
可是如果不调,又无法解决眼前招不到人的窘境,HR想来想去,和部门一协商,由部门出面做了个给该岗位增加技术补贴的申请,HR签字补充,上交总经理审批,总经理大笔一挥,解决了,而且是用了最少的钱。
可HR心里是明白的,表面貌似解决了,其实是埋下了一个隐患,今后这种失衡会越来越多,你可以两次三次做这种申请,却不能十几次,几十次的去做,终有一天火山会爆发的。
可谁管呢,HR心想,先过几年再说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也许哪一天跳槽了也不一定,这个烂摊子就交给别人去接手吧,在这种企业里工作,不是不想作为,而是不能作为,心太累。
于是HR每天假装开心去上班,对上有礼,对下谦虚,办公室里一片祥和,至于内心的隐怕与焦虑,去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