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找准差距,弥补不足
一、学情分析
1.分数分析:
八七班:成绩优秀人数0人;良好:31人;合格:12人;不合格:16人,其中50分以下有4人,最低分为11.5分。
八八班:成绩优秀人数1人;良好:28人;合格:24人;不合格:9人,其中50分以下有2人,最低分为18.5分。
两个班级平均成绩与年级平均成绩相比,八八班的差距为2.1分,八七班的差距为3.7分。
首先,两个班的优秀人数太少,八八班只有1人,八七班0人,分数在良好区间的(84-102)分中间的人数也较少,八七班有31人,八八班有28人,而这部分学生的分数大部分还集中在84-90之间。
其次,两个班共有的一种不良现象是低分学生分数过低,两个班都有至少两个或以上的低分学生成绩在20分左右。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我对于学生要求不到位致使他们养成对待考试不认真的坏习惯,不仅使他们自己的成绩大幅退步,同时也拉低了班级和年级的平均分。
2. 三率分析
目标生完成情况如下:
八七:县前20(-1),前100(-3),前500(-3),前2500(-6),前5500(-15)—重在补差
八八:县前20(0),前100(-3),前500(-9),前2500(-10),前5500(-6)—重在培优
3. 试卷分析
从两个班级卷面作答情况来看,两个班都失分较多的题型主要有客观题(字音、字形、名句默写)古诗文的字词、翻译和作文题。在上述客观题和作文中,八八班的客观题得分率更低,反映出八八班的教学工作还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检测;而八七班的作文得分率十分地不理想,仅为40.1,低于年级平均得分率42.05将近2分。
另外,八七班记叙文阅读等题型的得分率也较低,几乎每个题型都低于年级得分率。这反映出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八七班也要加强记叙文阅读训练。
二、问题反思
1. 培优补差: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分析,反映出来两个班级共有的问题:两个班都存在着优等生及中等生成绩不够突出,数量也不够多现象。我反思了两个班级的学生,尤其是七班,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了,但同时还存在着优等生吃不饱,差等生跟不上的情况。而八班,最突出的情况,则表现为优等生成绩不突出。
通过反思,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平时的培优补差工作没有落到实处。由于缺乏管理学生的经验,我上课的时候对于优等生和中等生的关注度不够。
2. 授课方面
通过考试成绩反映出来我在授课方面,对于专题题型相应的规范性训练不够,对于平时课堂多次强调的重点题型,学生的作答情况并不是很理想,这说明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我只是强调了重点题型的答题规范,但是针对性的训练是不够的。另外还存在着教法单一的不足,无法通过形式丰富、多种多样的授课形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课堂管理方面:
在两个班上课的时候我都发现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出现不动笔、不思考的现象,自主学习的效率很低下,而学生对于课堂内容并未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在后面的讲课环节,听课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大为降低,这直接导致了课堂效率低下。
4. 作业落实方面:
在作业落实方面,依然存在着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平时的早读任务未逐个落实,对于平时的书面作业,也缺乏系统的落实方案,未做到对每一次作业,“凡有布置,必有落实”。这种情况也导致了两个班级基础题、尤其是背默题和古诗文字词、翻译题目没有得到理想的分数。
5.知识点的掌握:
八七班:客观题(字音、字形、古诗背默)、记叙文阅读、作文
八八班:客观题(字音、字形、古诗背默)、作文
三、应对措施
1. 落实培优补差
针对八七、八八两个班级优等生和中等生数量较少、分数不高的情况,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会认真做好两个班的培优补差工作。首先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我在近期会多了解、学习分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希望能够尽快找到能够照顾大多数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任务的分层布置,力求让优等生更优,差等生更有学习的动力!
其次,在实践上,我准备采取师徒合作的学习方法,通过师徒结合,让优等生带动差等生,并通过师徒结合的方式来辅助检测早读任务和其他的学习任务。
2. 授课方面:
(1)丰富教法,多讲方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中考重点题型,多讲授做题的方法。
(2)[endif]课堂上加强重点题型的针对性训练,规范答题的格式,有意加强平时的课堂训练。
(3)面对自主学习学生有惰性的情况,应该及时提醒学生保持专注,多思考,勤动笔,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不能对这种现象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3. 作业落实方面:
争取做到每次作业“凡有布置,必须落实”,严格要求,培养学生重视语文作业的学习态度和认真完成语文作业的学习习惯!
总结:
这次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每次想起来,总还会觉得很是遗憾。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八七、八八两个班的语文成绩一直未达到理想的程度,进步很慢。在教学的路上,我知道自己任重而道远,还需要继续不断的努力,多学习,多实践,多反思。虽然现实不尽如人意,但我选择保持信心,多找方法,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