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队学拆书

2018-03-07《关键对话》第五拆

2018-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田蜜蜜运营日记
关键对话

今天是最后一天学习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要学习关键对话?它的冲突点发生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关键对话会陷入僵局。今天的课程给了一个「why」解答。

R-阅读原文

对话高手的做法则完全不同。他们既不会成为情绪的俘虏,也不会隐藏或压抑自己的情绪。与此相反,他们会驾驭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也就是说,在出现强烈情绪时,他们会通过认真分析的方式影响和改变自己的情绪。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可以做到选择情绪,进而有机会选择可能带来良好结果的行为方式。

……

事实证明,他人的行为和我们的感受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个中介环节。……它是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在观察到对方的行为之后,产生某种情绪之前,我们的大脑中构思的想法或情节。

如果用图形来体现,整个过程如下:

如果我们有办法控制内心产生的想法,我们就能管理自己的情绪,进一步掌控整个关键对话的表现。

……

要想形成不同的想法,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对话高手的做法是,想办法放慢节奏,然后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要想放缓转瞬即逝的主观臆断过程,避免随之出现的激动行为,你应当沿着行为方式模型一级一级地向前反推。这个过程需要费点儿脑力,首先你应当停止当前的做法,然后分析自己为什么这么做。

整个反推过程如下所示:

1、[行为]   --   关注你的行为表现,询问:

我是否表现出沉默或暴力应对的方式?

2、[感受]  --   确定行为背后的感受,询问:

是什么情绪导致我做出这种行为?

3、[想法] -- 分析感受背后的想法,询问:

产生这种情绪的想法是什么?

4、[见闻] --  寻找想法背后的事实,询问:

这种想法的形成有何依据?

通过这个反推过程,你会让自己置身于思考和质疑活动中,进而改变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

I - 拆解

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你只会看到你理解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产生自己的理解,因为所见所闻是事实,但即便一样的事实,每个人得出的主观感受还是不一样的,感受会直接影响你的行为。具体可以来看这个模型:

所见所闻 - 主观臆断 -形成感受 -展开行为。

这个模式不难理解。打个比方:

你在老公的衣服上发现一根女人的头发,而且肯定不是自己的。假设我们有这样两种想法:

一、主观臆断:我老公外面有人了?

感受:怎么会这样?他背叛了我

行为:逼其解释,大吵大闹,或者冷暴力

二、主管臆断:怎么会有头发?

感受:是不是哪里碰到的?去找老公问下怎么回事

行为:客观询问:我在你身上看到一根头发,咋回事啊

同样的事实情况,因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想法,最后导致了完全不同的表现行为。对话高手和我们的区别就在于,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其实我们普通人通过固定模式也可以做到,不信你看:

1、行为「我希望的表达」

假设我不喜欢争吵,我希望双方可以平静的交谈

2、感受「要达到平静交谈,我的感受应该怎样」

我应该平静,不能产生巨大的情绪波动

3、主管臆断「什么样的判断可以帮助我保持平静的情绪」

一定不能是老公出轨,不妨认为是无意中碰到的

4、所见所闻

这时候所见所闻还重要的。事实一点也没变,可是因为我们想法和判断的改变,最终导致的行为是完全不一样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