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三十六章 柔弱刚强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本章主要讲述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关系运动变化的规律,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目的是在于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注意。
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这个时候,事物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通过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道理,教人以柔弱之处回归大地。
在本章的前四句中,老子具体分析了事物的发展情况,都蕴涵了辩证法的思想,在以上所讲的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而老子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这也是大道。
在对人与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观察研究之后,老子认识到柔弱的东西,蕴含着内敛,往往赋予认识生命的旺盛,发展的余地较大,相反看起来是个强大而刚烈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难以维持长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
我们知道大道是无形无声的,它无处不在。大道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平凡,如果治理国家的人能够掌握大道的根本,能够效法大道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做法,那么就无需用各种手段来笼络人心,费尽心机的控制他人。
在政治生活中统治者要想培养臣子的忠心,忠诚之心不能光靠严厉的手段,很多时候采用怀柔的手段更能发挥效果。
清朝的王辅臣。在康熙年间曾任陕西提督,镇守平凉。在吴三桂第一次劝降之时,他把招降书,通过儿子呈递给了康熙,获得康熙嘉奖。但是由于其与朝廷将领莫洛的私人恩怨,举兵造反,并被吴山桂封为平远大将军,陕西公路总督,获得饷银20万。
康熙心里明白,王辅臣一反,京师随时都有被攻克的危险,因此采取怀柔政策,想收复王辅臣。分别两次下招降赦免的诏书。后又任命图海用“先礼后兵”的方式去收复王辅成,终于收复,不仅解除了其对京师的巨大危险,而且剪除了吴三桂在陕西的羽翼,使吴三桂失去了一个有力的臂膀,顿时扭转了整个西北战局。
在老子小时候,有一位老师叫常枞,是一个很有智慧和德行之人。当老子成年后,老师常枞已经十分衰老。有一回常枞生了大病,眼看就要不行了。老子得知情况后急忙去探视。此时的常枞很祥和,并未显出病痛之感和对于死亡的恐惧之色。常枞张开嘴,问老子:“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答道:“牙齿没有了。” 常枞继续问:“舌头还在吗?”老子答道:“舌头在。”老子此时有些疑惑,不知常枞为什么问自己这些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常枞看出老子的疑惑,便说:“你知道我为什么问你这些问题吗?”老子摇摇头。常枞说:“舌头是软的,因此还在;牙齿很坚硬,所以早就没有了。”此时老子才知道老师常枞是在点拨自己:世间万物,柔弱胜刚强,这是普遍的真理。
老子所谈的至柔,不是衰弱和后退,而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符合自然规律的状态。至柔其实蕴含巨大的能量,正如至柔的水看似柔软,却能以万顷之势断金碎石。
人若向至柔的境界发展,则境界开阔,无所不包,那么就必然身心健康,与万事万物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