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黄河

2021-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追梦笔记

500多万年前的黄河剑齿象象牙化石、国家一级文物郑工合龙处碑拓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号子……走进黄河博物馆,仿佛步入了一个黄河文化的时空隧道。

黄河博物馆

黄河博物馆共分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谐之路等五大展厅,以琳琅满目的文物和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讲述了黄河的历史。

郑工合龙处碑拓片

在世界著名的大河中,黄河是一条独特的河流。它干流长度5464公里,居世界第六位;流域面积8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20位。但年输沙量16亿吨,每立方米含沙量35千克,居世界第一。由于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它成为世界著名的悬河、历史上有名的害河。

据统计,从先秦到1949年以前的2540年里,黄河共决溢1590次,改道26次,其中大改道5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水害频仍。决溢范围北起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洪水过后,河渠淤塞,良田沙化,满目疮痍,生态环境长期难以恢复。陕西民谣“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了太阳渡,捎带万锦滩”,就是黄河水患的生动写照。在千秋治河展厅,悬挂着一幅《开封城摞城示意挂盘》。挂盘形象地显示,历史上,开封城多次被黄河泥沙淹没而消失。从下往上,依次是北宋城、明代洪武城、清代的康熙城、今天的开封城。“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黄河水患之害。

开封城摞城挂盘

为了治河,历朝历代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长期而艰难的治理,涌现出许多治河名家,并积累了丰富的治河思想和技术。在千秋治河展厅,悬挂着一幅《河防一览图》。这幅图长一百多米,是明代治河名臣潘季驯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组织绘制的,起自黄河上源,止于浙省运河,反映的是万历十六年至十八年间黄、运两河及相关河道的堤防修治等情况,至今对于黄河治理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从大禹开始,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治河,也有过若干相对安稳的时期,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修堤一淤积一决口一改道”的循环局面。

河防一览图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翻开了新的篇章,黄河实现岁岁安澜,连续70多年伏秋大汛堤防不决口。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首次离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亲临黄河视察。70多年来,黄河治理由历史上以防治下游洪灾为主转向全流域大规模除害兴利、综合治理,传统治河技术与现代水利技术相结合,确保了下游岁岁安澜,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古老黄河发生沧桑巨变,从“中华之忧患”变为一条利民之河、安澜之河,为世界大河保护与治理树立了典范。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之后又一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治理又翻开崭新的一页。

临黄河而知中国。一部黄河史,就是一部中国史。读懂黄河,我们会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党,热爱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