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种在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比较普遍和被认可的教育方式。反映的是棍棒式家教,是采用暴力体罚方式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
在一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在蜜糖式家教的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
调查显示,在如何看待家长打孩子现象这一问题上,42.4%的人认为是轻微的处罚、吓唬一下有必要,21.7%的人认为该打时就打、让孩子长记性。认为教育孩子不能采取打的方式的只有36.2%。
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能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人类文明传承到今天,农业不会退回到刀耕火种,军事不会退回到弓箭斧头,医学不会退回到巫神法事,只有家庭教育动辄退回到野蛮粗暴。
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不同家庭的孩子,由于他们父母教育观的不同,他们的教育生态环境就有着从原始到文明的巨大差异。
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两位教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四百九十八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遭受过家长的体罚,而体罚形式中父母动手打人的占到88%。
在弱者面前,最能流露一个人的真性情。许多人,他们在单位、在朋友面前表现得谦和并富于教养,唯独在他们最亲爱的孩子面前,不自觉地流露出粗野。
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