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使用1款软件6个月,我们才有可能赚回时间成本
01
在时间管理领域中,工具,占据有非常大的比较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好的时间管理工具,时间管理的效率可能就会提升。起码在心理上会有一种潜意识:我有xx工具,我已经在践行时间管理了。
抛开我们运用了工具以后,是不是真的提升了时间运用效率,而恰恰在工具选择上,就是一件非常耗费时间的事。当前的时间管理工具一般以各类APP为主。用互联网的理念来说,选择效率APP就是不停的试错,通常尝试了10款工具,可能都1款都留不下。
比如,番茄、土豆、青蛙,时间管理领域的三个小网红,无数APP开发者为了这三个小网红前赴后继,开发出了各类APP,希望赢得它们的芳心,它们三个小网红是红了,可对于用户来讲,选择哪一款APP却成为了困难。
关于番茄、土豆、青蛙的效率APP是在太多了,APP Store里一搜,一般都要下拉两三次还看不完。而且他们的功能有些甚至被集成到了其他软件中。比如番茄钟,除了有单独的APP只做番茄钟意外,各类时间管理APP也集成了这个功能,如“爱今天”。
当然,还有一些软件,我们可能先后使用了好多次,最终才确定,比如滴答清单,我反反复复使用了3次,中间切换过奇妙、anydo等各类软件,最后又返回滴答清单。
02
此文并不是一篇推荐软件的文章,而是重在分析选择一款效率软件,我们是否很的能够提升效率。
我曾经简单的试验过,用和不用滴答清单将为自己节省多少时间。清单类软件的本质是什么?应该很多人都没考虑过,简单来说应该就是记下事情,然后提醒自己在某时某刻做某件事。
这是清单事情的表象特征,其实清单类软件,或“清单”的本质是将当前非重点关注的事情写下来,清楚这些的杂念,然后集中精力做要做的事。
所以,我自己测试的一个出发点,就是,写下来某件杂事与不写某件杂事,会节省我多少时间。测量的指标是,如果我不写某件事,我大概在1个小时内会反复挂念这件事多久。
我以取快递为例,那天在京东买了东西,收到一条短信,让1点前取快递。这应该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我在接到短信的前1个小时,并没有将这件事写在清单上,而是继续做手头的事。
但发觉,总是会不自觉的提醒自己:嗨,你有个快递要取。嗨,你记得取快递啊。嗨,你不要忘了快递还没取……嗨~
然后我将这件事写在滴答清单上,并设置了提醒时间,在接下来的1个小时内,我再也没有想起过这件事。
当然,我也承认,以上自我试验的流程、环节是非常不完善的,有很多漏洞和问题,但仅仅作为一个自我试验,还是有一点参考价值的。
简单算一笔时间账,以滴答清单为例,我发现我在滴答清单里写下这件事,与不写这件事相比,可能在一个小时内会减少30秒设置1分钟的走神时间。
也就是说清单可以节省我1/60的时间,前提,这只是在一件事上,加入一天我们有5件事可以被记录在清单上(一天5件应该不算多),那大概就会节省5分钟的时间。
如此算起来,一个月大概会多出2-3小时的时间,2-3小时,应该可以看完一本不算太厚的书了。
仅仅到这步看,滴答清单的确提高了我的效率。
但好的电视剧一般会在结局发生大逆转。
滴答清单03
这仅仅是我在用滴答清单上节省的时间,而为了最终决定使用滴答清单,我前后尝试了三次,不停的在各类清单软件之间游走,这个“选择软件的时间成本”至少要10个小时以上。
每次尝试软件,就要学习新的操作手法、熟悉界面、录入信息、设置,然后尝试几天或几周,直到决定最终是用还是不用。
如果按照最低的试错成本(10个小时)来算,我至少要用滴答清单6个月以上,才能弥补我的试错成本。后面才是真正的到了效率软件提升我的时间效率的时期。
行文至此,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找到并决定长期使用一个效率APP也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它并不比早起、读书、写作要轻松,甚至会一些更多时间成本,而这些时间成本却是我们忽略掉的“暗时间”。
如果你也经常尝试新的软件,不停的下载、安装、卸载,那时间都去哪儿了?可能就在试错上了。
我是爱读书的高博士,感谢你来读我的文章往期人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