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湖 5 山水与书院 自然与历史 青春与土地
这几天参观了石鼓书院与岳麓书院。同样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同处这潇湘之地,卧山临江,有苍柏翠竹,两座书院的气韵大抵是差不多的,朱门一关,就将杂然世俗挡在高高的门槛外,人走进去便感天地清净,只有古朴的楼阁与对联,和窸窸窣窣的雨打草叶声,还有学问的气息。个人感觉两所书院的小区别在于,石鼓书院似乎更豪放些,岳麓书院则偏内敛。或许是因为石鼓书院里的合江亭,迎湘江清浪而独立,得了些大江的壮阔之风;而岳麓书院乖巧依着山体,显得较为沉稳。
不禁感叹,四大书院里走出这么多才子,和选址选得妙一定有很大关系。这环境,也太美好了。
我捧着书,脚下湘江滚滚,我看到爽润的风从水面来,它们是些流动的词句。在江边放声朗读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我曾在嵩阳书院(中原游学途中)仰向青山,做着相似的晨读,但印象并不怎样深刻,大概记忆是需要水来润泽的。而今天有了河水为伴,我与这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于是诵读的过程变得生动起来,印迹刻在脑中。
在岳麓书院执毛笔写字,也是我从未体验过的,——况且是在雨中的亭下,用雨水蘸笔,亭边还有斑斓锦鲤绕于水池。想必有千年前的学子,也会以这样的方式,在我们提笔的位置,展开一卷生宣,伸下狼毫拥抱纸面。想一想,就顿感风雅。那位可能不知名的书生,却通过字迹的钥匙,和我们心灵相合。密雨连成了线,墨点在纸上散出细细的毛边。书写的香气,从宋代弥漫至今天。(特此感谢吴乐芃)
如果我们的学校亦能临江、倚山就好了,然后能借着风景的优势,建立起一座「北京四中书院」来。当我感叹时,班主任说道「我们学校就是书院」。仔细想去,除了客观上受地形水文限制,我们的校园其实和书院的气质是相通的:坐落宝地中——皇城根下,园内四时有花,有学子书声琅琅,师生教学相长。
有此雅乐,山的沉稳、水的壮阔,就在学生心中了。 风景之美其实是志向与情感之美的外化表现,有饱蘸了墨水的心,目光所到何处都像一幅画。
突然觉得我们太幸运了。平日里和游学途中,我们永远走在古今学者留下来的涵养中。
从两大书院出来,我们和所有少年也终将离开我们的北京四中书院。莫留恋,请轻松愉快走上大路,我们健康自由,世界在我们面前,长长褐色的大路在我们面前,指向我们想去的任何地方。
写于高考前夜,祝学姐学长们高考所向披靡,走过奋斗和战争,永远生气勃勃,永远向前。大路在你们面前,指向你们想去的任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