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商业头条》读书笔记

2019-08-12  本文已影响0人  车厘小圆子
《百年商业头条》

    6月初去美国出差,故阅读几本相关书籍。《百年商业头条》是从5月中旬看到7月中旬,利用地铁通勤的时间(一日单程地铁阅读时间约15分钟,往返约半小时)看完的。阅读难度不大,不需要太多分析和思考,在嘈杂的地铁上也能有所收获。此书的视角很独特,是从《纽约时报》的头条中分析美国百年商业史发展。文中的许多观点颇具启发性,以读书笔记做记录。


一、概况

1. 书名

《百年商业头条——从〈纽约时报〉窥见美国商业繁荣之路》(The Story of American Business: From the front page of the New York Times)

2. 作者

[美]南希·科恩(Nancy F. Koehn),女性,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教席教授,企业领导力研究者,马术爱好者

3. 出品

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专注传播商业类、有价值的思想

4.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5. 字数及版次

43.7万,2015年6月第1版


二、内容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自己,但旋律总是惊人地相似。——马克·吐温

1. 初衷

在21世纪,商业已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力量之一。随着全球化发展,商业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决定人们衣食住行、职业发展、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对商业的不确定性心存担忧,“警惕”地审视着整个商业。然而,这一代人并非第一批想要了解公司及其管理者的群体,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算起,美国人应对商业问题已有百年历史。

1851年,《纽约时报》在美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在美国商业滥觞的年代创办。《纽约时报》以客观、优质报道为立足之本,一百多年来以第一手观察和分析记录美国社会变迁。作者借助《纽约时报》的出色报道,选取相当广泛的报道材料,从“广角镜”视角观察重要人物和事件如何决定美国商业史,反过来又对当今时代和人们有怎样的重大影响。


2. 三大主题

“过去从未死去,甚至不曾过去。”——小说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分别对应三大主题:现代企业发展史、工作性质变迁、技术变革。

第一部分:企业,推进社会的引擎

1)大型企业的崛起

19世纪末期,现代企业崛起。铁路公司规模大、地理分布广,要求企业采取新的管理模式,从而孕育了新的商业秩序。随着铁路在美国内陆扩张,它们以“梦幻般”方式把人、地、物串联起来,带来规模空前、横跨大陆、涵盖8000万人口的全美市场。新的运营模式出现,铁路和石油产业进行整合,杂货店被连锁零售店控制,物流业改进冷藏技术、构建运输网络,汽车行业采用组装流水线,越来越多企业提供多元化产品。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企业实力和资本集中,美国政府出台《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等法案限制企业管理权力。

20世纪中叶,企业逐步进军国际市场,跨行业并购活跃。

21世纪早期,老牌企业及一些新兴企业成为商业帝国,并积极与其他力量联合,获取更大利益。以互联网为推动力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改变大企业的管理、传播、生产和销售方式。

重要时间点:

1837年,威廉·波克特和詹姆斯·甘保创办保洁公司。

1858年,罗兰·梅西船长开设小商品精品店,即梅西百货的前身。

1869年,横跨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在犹他州普罗蒙特利竣工,全长3000多公里。

1870年,洛克菲勒在俄亥俄州创办标准石油公司,控制美国超过80%的炼油产能。

1881年,古斯塔夫斯·斯威夫特引进冷藏车厢,成为第一个运输牛肉的人。

1886年,约翰·彭伯顿发明可口可乐。

1909年,詹姆斯·卡夫并购卡夫兄弟公司。

1923年,漫画家华特·迪士尼与弟弟罗伊一起创办迪士尼兄弟工作室。

1926年,芝加哥大学原会计学教授詹姆斯·麦肯锡创办一家管理咨询公司。


2)华尔街:起源、崛起和演化

华尔街通过美国证券市场及支持证券市场的投资公司,极大地影响美国的商业和整体经济。

18世纪,美国为独立战争(1775-1783)以及随后年轻的美国政府融资而发行债券,开始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证券交易。

1792年,股票拍卖人和交易者在华尔街签订“梧桐树协议”(Buttonwood Agreement),1817年,这一协议被重新商议,并成立了最早的交易者协会。

19世纪初,纽交所里的交易基本上是政府债券、银行和保险公司证券。

19世纪40年代开始,铁路公司的崛起让资本市场面目一新。

19世纪中叶,华尔街形成现代形式,产生重要影响力。

美国内战后(1861.04-1865.04),一批金融大佬对美国经济造成深远影响。杰伊·古尔德通过股票操纵重组了整个铁路行业,强迫竞争对手整合扩张,发动激烈的价格战,炮制逼空黄金市场的阴谋,造成股市崩盘。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J.P.摩根组建世界上第一家规模超10亿美元的大公司——美国钢铁公司,1907年,发放贷款稳定美国金融机构。

1913年,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成立了中央银行。

20世纪20年代,越来越多美国人参与资本市场,股价在10年内稳步上涨。

1929年10月29日,清盘风暴袭击股市,形成了壮观的“黑色星期二”大崩盘。

20世纪30年代初,国会通过《证券法》、《证券交易法》等一系列法案,重建证券市场,华尔街第一次纳入联邦监督的问责制度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股市活跃很多,地区交易所诞生。

20世纪90年代末,超过1/3的美国人持有股票。新技术公司获得比老牌公司高得多的估值,随后互联网泡沫破裂(1995-2001)。

2001年,休斯敦能源企业安然倒闭,媒体、公众和政府重新把目光投向了会计实务、高管薪酬和华尔街理论。

重要时间点:

1860年,亨利·普尔出版投资刊物鼻祖《美国铁路和运河史》,标准普尔公司成立。1941年,标准统计与普尔出版公司合并。

1880年,费沃夫人(M. E. Favor)开设专为女性服务的私人证券交易所。

1928年,美国金融市场充斥大规模股票投机,股票成交量和平均价格指数等大幅上涨。

1989年,德崇证券高管迈克尓·米尔发明并推广高收益垃圾债券,违反《美国证券法》被起诉。


3)席卷全美的并购狂潮

许多新产业经历了毁灭性竞争,发生了死亡循环:暂时性的短缺使得新企业蜂拥而入,大打价格战,随后又大量发生破产。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金融市场共发生5次合并潮,商业并购与政府监管势力此起彼伏。

第一次合并潮发生在19世纪末。铁路、钢铁制造、炼油和造纸业存在大量合并,以获得战略和成本优势。美国国会通过《州际商业法》(Interstate Commerce Act)、《谢尔顿反托拉斯》、《克莱顿法案》,成立联邦贸易委员会(FTC) ,强化反垄断监管。

第二次合并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联邦政府对并购活动态度较为宽松,甚至是支持,企业开始多元化产品线,约2/3为横向合并,即相似企业间发生合并。1933年美国《全国工业复苏法》允许企业建立协会并固定价格(卡特尔形式),以为员工换取最低工资和最长工时等福利,但1935年被判违宪。越来越多人支持对通讯、民航等新技术行业进行监管。

第三次合并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此次合并潮出现集团合并,即一家企业收购另一家与之关系不太密切或根本毫无关系的企业。从更长的历史视角看,垂直整合、产品线彼此相关又积极进行研发的多元企业更容易生存。

第四次合并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迈克尔·米尔肯借助垃圾债券帮助企业家和高管进行包括敌意收购在内的并购活动。随着债券融资收购活动爆发,合并潮愈演愈烈,在1988年创下新高。

第五次合并潮发生在20世纪末。跨国合并规模扩大,美国国内银行和航空业管制放松,出现合并,但联邦政府进行有选择性的干预,对微软公司提起反垄断诉讼。

进入21世纪,全球收购势头继续蔓延,私募股权公司越来越多介入上市公司的收购中,敌意收购规模越来越大。

重要时间点:

1882年,标准石油公司托拉斯形成,美国最高法院在1911年将其拆分为34家独立公司。

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宣称“任何限制贸易或商业的契约,以托拉斯形式或其他形式的联合或共谋”都是非法的。

1901,J.P.摩根收购卡内基钢铁公司,并将其与其他规模较小的公司合并,创建美国钢铁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规模达10亿美元级别的企业。

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提高石油价格,引发美国金融市场危机,通胀肆虐。

1984年,贝尔系统被拆分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和7家地区性贝尔运营公司。

1988年,KKR集团以250亿美元的价格操纵收购了RJR纳贝斯克公司,是当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杠杆收购。

2000年,美国在线(AOL)收购时代华纳,美国在线拥有互联网用户,时代华纳拥有新闻和娱乐节目以及高速电缆,世界最大媒体公司诞生。


4)领袖,过去与现在

创业精神,指不顾当前所能掌握的资源,而执着追求机会的精神。

凭借洞察力、领袖气质、勤奋和超人的动力,一些人驾驭时代和社会潮流,在各行各业开创百年基业。许多大企业都打上了领袖价值观和个性的印记。

19世纪末,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大公司出现。洛克菲勒、安德鲁·卡内基、杰伊·古尔德等在钢铁、炼油、铁路行业创建了企业帝国。这一势头催生了史无前例的个人财富快速积累。一方面,快速崛起的财富新星可以称得上美国机会最好的证明;另一方面,个人财富和地位差距迅速拉大,不公平、反竞争的商业行为横行。政府出台了反垄断法和劳动法。同时,商业领袖通常会投身慈善事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专注于产品的企业家开启了成功之门。伊丽莎白·雅顿将化妆和美容用品打造成民族品牌,乔治·伊士曼发明的柯达相机让摄影走入千家万户,亨利·海因茨开拓加工食品的大众市场,米尔顿·好时研发风靡全美的牛奶巧克力、打造乌托邦式的好时镇,雷·克罗克利用人们对质量稳定的廉价快餐的需求发家致富,让“麦当劳”成为美国名片。

20世纪30年代,商业领袖的舞台变得错综复杂。劳工工会开始壮大;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得到很大扩展;家庭不但用选票说话,更用钞票说话。

20世纪中叶,企业家面临限制性更强的市场。

20世纪末,各类连锁店进入大发展时期。山姆·沃尔顿的沃尔玛将各种打折商品带进农村社区和小型城镇,霍华德·舒尔茨通过星巴克创造了城市和市郊的高端现磨咖啡文化。

进入21世纪,公司及其领袖有了新标准,包括公司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特定公司如何做生意和保持独立性、高管薪酬及其与公司绩效相关标准。商界最高层的流动性变大,2005年,CEO平均任职年限从10年缩短为5年。

重要时间点:

1914年,亨利·福特宣布福特公司向工人支付每天5美元的工资,并将工作时长从9小时缩短至8小时,调整后,普通工人工资上涨一倍多。

1923年,小艾尔弗雷德·斯隆被任命为通用汽车公司总裁,1966年逝世。

1956年,巴菲特在内布拉斯加创立了“巴菲特合伙事业有限公司”投资公司,之后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way)主要股东,1985年,该公司从纺织企业变为投资公司。

1979年,匈牙利裔犹太人安迪·格鲁夫成为英特尔公司总裁。

1980年,泰德·特纳创立第一家提供24小时新闻报道电视台CNN(有线新闻网)。

2003年,奥普拉·温弗瑞成为第一个登上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的非洲裔美国女性。

2008年,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离开苹果。


第二部分:工业,塑造个体的力量

5)从农场到工厂,走向城市化

美国人工作的变化可以说是商业演化的镜像。

19世纪60年代,制造业扩张和收割机等新技术发展降低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美国人进入城市,1880年,72%的美国人生活在农村,但到1920年,超过50%的美国人生活在城市。劳工经历单调乏味的机械工作以及随意改变工时和工资的无常商业周期。工人组成第一批工会,试图和管理层在大规模工业化下达成妥协。

20世纪初,机器技术变为机械化发展。亨利·福特采用流水线简化工人工作,弗雷德里克·泰勒鼓吹分析和管理工人行为从而提高生产率的“科学管理”法。劳工组织的实力和数量增加,劳工骑士团、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等团体用罢工和其他策略实现提薪和改善工作环境的目的。

20世纪30年代初,大萧条期间带来前所未有的高失业(近25%)、贫困以及群体性绝望。1937年,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和产业工会联合会成员静坐罢工,抗议通用汽车公司。这是劳工组织的一次伟大胜利,工会的重要性和吸引力大大增加。美国政府也介入和管制劳工问题,《社会保障法》、《瓦格纳法》得到通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迫切需要满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产任务,工人数量增加,工会成员数量大大增加,大工会时代来临了。

二战后,农业部门工人比重一直下降,蓝领工人成为主流,白领工人数量不断增加,绝大多数是受薪工人,自由职业者比重越来越低,妇女和少数族裔岗位比重上升。加班费、工伤和因公致病补偿计划、养老金计划、健康保险和其他福利增加。新一代美国人的工种和工作性质发生了彻底变化。

20世纪90年代末,企业将大量劳动密集型岗位迁到海外,在制造业工作的美国人比重下降。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信息革命星期,服务业岗位数量大增,但大部分服务业工人还未工会化。教育拉大工人收入和职业前景的差距。公司、工人和政府间义务的争论继续进行着。

重要时间点:

1886年,美国劳工联合会(AFL)成立。

1892年,卡内基钢铁公司的霍姆斯特德工厂发生的劳资对立转化成暴力活动,10多人死亡且多人受伤。

1911年,纽约州三角内衣厂大火,因缺少火灾逃生通道和防火设施设备,140余人死亡。

1940年,从事跨州业务的公司开始实施40小时标准工时,超过时间必须支付1.5倍加班费。


6)消费、消费、消费

消费是美国商业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人们买什么、花多少钱买、是否愿意保持购买愿望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商业活动的规模与范围。

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让数千种商品的批量生产大量消费成为可能。是否能让消费者感到值得拿出一部分血汗钱消费,决定新企业的兴衰。为了打造名声、吸引客户,企业开始转向大众广告。广告培养了对新旧产品的需求,也提高了收入。美国逐渐转型为消费社会,消费成为展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20世纪20年代末,分期付款已经深入人心,大部分耐用消费品和其他商品都是用分期付款购买。

消费还赋予女性新的、更加公共化的角色,在家庭采购过程中作出决定、分配财务资源。百货商店的经营模式、环境布置和服务开始迎合女性偏好。同时,越来越多女性开始从事受薪工作,经济独立进一步增强女性在家庭消费决策中的影响力。女性更加注重外表,刺激了成衣和化妆品市场的发展。针对女性的广告出现了,20世纪30年代,宝洁公司重金投入面向成年女性的广播剧,是“肥皂剧”的滥觞。

第二次世界大战让美国真正走出大萧条,二战后,经济大发展,美国人的消费实力相伴增长。人们购买汽车、照片、进口香水等几十年前就有担难以负担的商品,还购买电视、速冻食品等新商品,人们在麦当劳和冰雪皇后等连锁店享用快餐,在迪士尼乐园体验新休闲方式,在购物中心购物。对许多家庭而言,地位和经济最明显的象征便是住房。1970年,62%的家庭有了自有住房。

20世纪90年代末,手机等新技术产品开始成为必需品。而消费的源泉——收入和财富也发生了重大变迁。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财富和收入分配变得越来越不平等。前5%的高收入者财富逐渐增加,而中下阶层群体真实工资停滞不前,甚至下降。越来越多家庭求助于各种各样的借贷,沦为卡奴。

消费者用手中的购买力表达不满,推动伟大的变革,例如,抗议世界各地的血汗工厂,要求使用环境友好型商品,有机农业等行业兴起。

重要时间点:

1873年,干货商李维·斯特劳斯和裁缝雅各布·戴维斯申请一项生产铆接工装裤的工艺专利,这就是牛仔裤的前身。

1879年,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白炽灯。

1902年,第一家永久性电影院在洛杉矶开业。

1914年,俄罗斯移民马克斯·法克特创建了针对电影演员的彩妆品牌蜜丝佛陀。很快,电影演员和普通民众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也涂抹彩妆产品。

191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在一战后成立。

1927年,费罗·法恩斯沃斯发明电视机。

1949年,阿尔伯特和迈耶·伯恩斯坦创立冷冻食品公司,生产包装冷冻食品。1954年,C.A. 斯旺森父子公司推出“盒装电视便餐”。

1958年,美国运通发行第一张信用卡。美国银行推出美国银行卡(后改名为维萨卡)。1967年,万事达卡推出。

1960年,美国食药监局批准第一种避孕药。

1981年,IBM推出第一款个人电脑。同年,苹果开始研发Mac电脑。

1997年,美国新屋销售10年来首次超过80万套。

2006年,私人飞机销售额创新90亿美元历史新高。

2008年,过度杠杆化的住房市场崩溃,股市和大量养老基金下跌,全球信贷危机转变成全球经济衰退。


7)不断变化的工作场所

19世纪晚期,铁路公司成为第一批用职业保障挽留和发展员工的企业。其他行业紧随其后,开始实施整年雇佣期,并为白领和蓝领工人提供升职机会。

20世纪初,劳工组织影响力渐长,进一步刺激工作朝着更加稳定、更有保障的趋势发展。

大萧条时期,千百万美国人失去工作,美国联邦政府出资支持数千项公共工程,每年都雇佣约50万工人,政府工程是人们收入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20世纪40年代,二战时期,军工产业提供大量就业,战后经济繁荣时期,消费者需求爆发,冷战刺激研究和相关岗位增长。

20世纪70年代,职业保障及其他福利成为隐性但普遍存在的社会契约,成为“美国式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业保障模式开始崩溃。日本等外国制造商与美国企业竞争;航空和银行等受保护的部门变成高度竞争部门;敌意收购和债务融资频发,企业为削减成本,裁员、降低工资、将工厂转移到工会实力有所欠缺的南方或劳动力成本更低的海外。“失业”成为常用词。

20世纪晚期,信息处理、咨询、法律等服务业的白领工人同样面临裁员和降薪,而曾经大学文凭是通往中产阶级和经济相对稳定的门票。企业削减培训、职业发展计划和其他形式的员工投资,失业群体面临一条向下流动的工作路径,蓝领和白领的安全感下降。财富分配不平等更加突出,很少一部分家庭攫取高得离谱的好处,而一般工人的工资增长几乎陷入停滞。

21世纪初,与以往相比,工人有更大的可能受过高等教育,但也有更大的可能经历过失业。在企业层级最顶端,性别差距仍存在,尤其是高度专业化的行业和管理岗位,但女性越来越多进入高地位、高薪酬岗位,且这个差距在缩小。随着女性外出工作时间增加,家庭生活也发生改变。家务更多地被外包出去,更多人采取弹性工作制或在家办公。技术让工作和闲暇的界限变得模糊,绩效考核让员工面临新压力,工作时间延长,24/7待命的工作模式越来越普遍。

重要时间点:

1844年,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工厂(Lowell Mill)的女工组成洛厄尔女工改革协会,以寻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这是美国第一个由职业女性组成的组织。

1944年,美国工会会员从1940年的870多万上升到1410多万。

1946年,《1946年就业法》提出“就业、生产和购买力的最大化”政策。

1956年,白领首次成为工薪阶层的主力军,服务业工人超过制造业的工人数量。

1975年,6月失业率达到9.2%,是33年来最高峰。

2007年,高等教育是日益重要的工作准入门槛。近29%的25岁以上美国人完成大学四年学业,而1987年为20%、1967年为10%、1947年为5%。

2001年,CEO与普通工人的平均工资比为525:1,1982年,这一比例为42:1。

2009年,失业率上升至9.5%,经济衰退已成定局。


第三部分:技术,撬动时代的杠杆

8)运输革命,从铁路到航空

19世纪初,美国掀起新建收费公路的风潮,收费道路上没有石头和树桩阻挡,刺激了人和物的西进运动。

19世纪中叶以前,水路旅行比所有路上交通都快捷和高效。水路运行催生了短暂而热烈的运河投资风潮。1807年,美国工程师富尔顿改进蒸汽机,蒸汽船让水运速度更高、价格更低。1825年,伊利运河通航,沿岸地区迎来经济增长,纽约因此成为美国最有活力的城市港口。

19世纪中叶,铁路进入蓬勃发展期。1830年,美国第一条铁路在巴尔的摩鸣笛。内战结束后,因欧洲私人资本推动和联邦及州政府赠与土地,铁路建设真正起飞,很快遍布北美大陆。19世纪结束时,铁路业主宰长途货运和客运市场。

19世纪70年代,旧金山出现第一辆蒸汽动力缆车,开启了城市有轨交通的历史。1888年,波士顿推出电车,电车很快和摩天大楼、百货商店一起成为城市标配。投资者开始建造城际电线,满足城市间通勤需求,并与强大的铁路直接竞争。

20世纪,汽车成为主流交通方式。政府出资建立公路和高速公路。1996年,卡车业仓储业员工数量超过铁路、航空和水运行业总和。很多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也转向了汽车。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福特、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开始主宰国内外汽车销售。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让日本车大量进入美国市场。21世纪初,日本占据全球汽车市场的第一位和30%的美国市场。

20世纪第二重要的交通创新是航空旅行。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飞机和发动机制造为现代航空业奠定了基础。1978年美国出台《航空管制取消法案》,取消机票价格管制,新航线和新机场大幅增加,机票更为廉价。

如今,互联网通信的出现让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许多企业也开始研究和制造混合动力车与电动车。

重要时间点:

1818年,伊利运河启动施工,从伊利湖的布法罗延伸约584公里到哈德逊河畔的奥尔巴尼。

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太平洋铁路法案》(Pacific Railway Act),授权修建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铁路于1869年完工。

1881年,金融投机者杰伊·古尔德控制了美国最大的铁路网络。

1903年,莱特兄弟在北卡莱罗纳州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飞机试飞。

1908年,亨利·福特推出T型车,到1927年时福特公司的批量生产工艺能在24秒内制造出一台T型车。

1916年,《联邦援建公路法》促成了美国国家高速公路部门的成立。

1927年,查尔斯·林白从纽约长岛起飞横跨大西洋至巴黎,成为历史上首位成功完成单人不着陆跨大西洋飞行的人。

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助建高速公路法》,为创建全美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做好准备。

1958年,美国航空公司的乘客运送人数首次超过铁路和公共汽车。

1966年,通用汽车领袖小艾尔弗雷德·斯隆逝世。

1968年,日本丰田公司推出第一代新车卡罗拉,卡罗拉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车型之一。


9)通信革命,从电报到互联网

知识交换向来在商业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19世纪以前,交换速度慢,经常出错。

18世纪末,美国联邦政府开始通过加强国内通信系统解决延迟的问题。1792年,国会通过《邮政法》。1791年-1830年,邮局数量从不到100家上升到10000余家。19世纪中叶,随着道路系统的改善,信件投递变得更快捷可靠。

19世纪30年代,还没有任何可以实时远程交换信息的手段。1844年,塞缪尔·莫尔斯在华盛顿想巴尔的摩发出第一封电报。此后,电报和铁路齐头并进发展,形成共生关系,掀起一场通信革命。

电报发明后,发明家开始实验用电同时传输信号和声音。1876年,亚历山大·贝尔获得电话专利。之后10年,电话数量和电话线长度快速增加。接下来的50年中,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成长为全世界最大的电话公司。

在电话和电线蔓延整个北美大陆时,出现了一种可以抛弃线缆的技术。意大利发明家伽利尔摩·马可尼是第一个开发出用无线电频谱传达和接收信号的实用系统的人。一战后,美国为了成立一家不为外国所有者控制的新无线电公司,美国海军将无线电专利给了通用电力,成立美国无线电公司(RCA)。收听节目的需求快速增长,美国收音机产量迅速增加。

1932年,RCA脱离母公司正式独立。大萧条期间,RCA增加新技术的投入,包括开发一个可以同时传递声音和影像的系统。犹他州发明家费罗·法恩斯沃斯发明电视,但RCA让电视走入千家万户。二战后,电视机产量出现了井喷,到20世纪60年代,超过90%的家庭每天都可以收看电视节目。

广播和电视节目有助于建立和维持联系,比如在大萧条和二战期间,千百万美国人收听了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培养了美国人的民族意识。各小型社会与外界的联系也更紧密了,少数族裔可以收听母语和家乡节目。广播和电视制造商依赖网络节目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节目越受欢迎,消费品公司越愿意出资打广告,这样的安排让公众可以免费收看节目,但也有人质疑是否会滋生享乐主义和哗众取宠型的节目。

20世纪40年代开始,互联网的重大通信突破直接将内容创新的主导权交给了个人。接入互联网的美国家庭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几乎为零上升到2007年的62%。

互联网改变了企业和个人的通信能力,既缩小又扩展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为我们的生活带了便利,也为新一代富有创业精神的年轻人带来无限商机。互联网也引起了社会和政治顾虑,人们对隐私、不良信息、工作时间延长、产业转移产生担忧。

重要时间点:

1896年,美国第一个商业电影展开展。

1921年,在大卫·沙诺夫的领导下,RCA建设了第一个无线电基站网络,即后来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器和计算机(ENIAC)诞生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1969年,一种基于电话的通信系统,即互联网的前身,在加州和犹他州4台电脑间架设成功。

1971年,英特尔公司工程师泰德·霍夫发明了微处理器。

1974年,亨利·罗伯茨开发出第一台个人电脑,取名为“牛郎星”。

1981年,IBM推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该电脑的操作系统来自年轻的微软公司。

1991年,伯纳斯-李的万维网(WWW)在互联网上首次亮相,引起轰动,万维网获得极大成功并推广应用。 

2004年,哈佛大学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创立The Facebook,2005年改名为Facebook。


三、读后感

1. 优点

    「包容万象」正如作者所说,本书以“广角镜”视角探讨美国商业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涉及范围广,涵盖企业、个人和技术三个大维度,遍及企业组织形式、资本市场、兼并收购、企业家精神、劳动者、消费者、工会、职业保障、失业、运输革命和技术革命等商业的方方面面。阅读此书,彷佛站在上帝视角,统揽美国160多年的近现代商业史。

    「重现细节」书中挑选《纽约时报》创刊以来的新闻头条,通过新闻报道特有的客观和一手记录,为读者再现重要事件的诸多细节。在其他书籍材料中,很多细节往往因篇幅、重要性等因素被忽略。周围环境、身边人物因特有的叙事方式变得鲜活,阅读时彷佛穿越历史,置身于时代背景中,与历史中的人物面对面。

    「女性视角」南希·科恩是位女性研究者,在材料选取和主题阐述中增加了与女性相关的内容。比如,写到专注于女性投资的交易所成立、女性企业家的发展之路、女性劳动者占比上升、性别收入差距、职业天花板、针对女性的广告、家庭模式变化等等。通过此书,可发现商业社会呈现女性越来越经济独立、性别差距缓慢缩小的趋势。

2. 缺点

    「原创内容少」虽然作者在引言、章节导论和结语中作了详细的总结、梳理和论述,从数据库中挑选切题的报道的过程体现了原创思想,但本书主体内容是搬移《纽约时报》的文章,让笔者有些意外,如果作者能对每篇报道都加以点评会更好。

    「逻辑不严密」总体而言,本书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但每个章节内部的文章编排缺少逻辑,既不是按照时间顺序也不是按照特定话题;此外,由于某一事件只选择一篇报道,缺少前因后果,难免让读者摸不着头脑。

    「泛而不精」本书选取内容广,但篇幅有限,因此对于具体主题、事件和人物的阐述难以深入,还原了表面,却少了内在原因逻辑的剖析。整本书给人的印象是,范围极广、但深度不足。如果添加更深层次的分析,更能体现作者的水平。

3. 启发

    「个人」对于大多数人,教育仍是在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敲门砖。通过教育,可获得知识资本,获得体面的工作和薪酬,进而获得攀爬社会阶梯的机会。然而,大学教育不能再让人高枕无忧,经济周期、产业转移、技术变革让失业变得日常生活一部分。这是美国人遇到的问题,也是中国人现在和未来面临的问题。普通人能采取的应对措施,应该就是锻炼身体、努力工作、保持充电、避免透支。

    「企业」纵观美国大型企业发展史,无不是抓住时代机遇,在时代“风口”起飞,所以对于企业,深刻洞察,顺势而为,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至关重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从标准石油的提炼技术、福特的流水线到英特尔的微处理器,新技术、新管理模式为企业带来变革,而创新又离不开研发投入。领袖是企业的灵魂,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为企业发展领航把舵,带领企业实现飞跃。

    「国家」南北战争、大萧条和二战是美国的重要拐点,在这些拐点上,美国抓住机会,变挑战为机遇。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国际形势复杂,国内发展任务艰巨,中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重要拐点上更要审时度势。美国的商业发展是“大市场,小政府”,但关键时刻政府积极参与,从反托拉斯法、道路建设法到劳工保护法,政府发挥着监管规范作用。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中,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在贫富差距、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等问题上有更强监管作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