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艺术的距离

2019-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荞麦33

办公室楼下举办庆祝社里成立70周年展,一边是摄影展,一边是新水墨艺术展。

留心看了下,摄影展吸引的人要比艺术展多,可能是相片直观的视觉冲击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吧。因为是报纸,且是党报,选取的也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时刻,历史进程的参与,这座城市的变化,这个省份的重大事件,很容易在记忆中找到契合点,也很容易形成参观者们讨论的话题。

艺术展则会有种距离感,尽管这次的展览并不传统,而是本土一次现当代艺术形式的勇敢探索。作为展览,也是各类纸上艺术形态都兼顾了,绘画、书法、国画、油画也都有,当然还是以契合主题的新水墨作品为主。比较意外的是看到冯杰早期的水墨作品,他以瓷板画著称,其实年轻时对传统水墨画也是有比较深的基础,几幅大尺幅画作足以撑起整个展览的分量;还有看到作为油画名家的徐东林的水墨作品,这也是别具一格,撇开艺术家擅长的门类,选取其少见的其他类作品,让稍了解的人能多一种了解艺术家的途径,也显示出策展方的良苦用心。

其他则是以学院派和画院作者作品为主,选取作品也能见到其是有要求的,每个作者风格不同,且都有自己切入艺术的语言,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绘画中难以挣脱;陈彦河算是例外,他是职业画家,却一直致力于新水墨 的探索,江西这类展览他自然是不能缺席的,这点也可看出此展览虽然官方,却也有极具包容性和开放性,其尝试的勇气也是能感觉得到的。当然,也看到了一两位尝试性作品并无多大精彩的,还让人有点失望,当然这只是个人感受,也就不点出来了,且自己也不专业,只凭感受说话难免被人认为是大言不惭。之前看那本像砖头一般艺术史,就说最怕那种对画作一知半解又喜欢在展厅大发评论之人,艺术还是需要自己去亲身感知的,所见即所得,内化的美才是最值得珍藏的,而不是听他人去说。剩下的书法作品也很精彩,当然也有主旋律的一些作品,就不多说了。

看到策展方的自宣文章,大意是“这是将载入历史的展览”,载不载入史策不知道,这的确是一次有效且大胆的尝试,江西传统艺术依然是主流,藏家和爱好者们也都更愿意接受,对于新水墨和探索性艺术都比较保守,还是希望这种尝试越多越好,能举办更大型一些的更好。

有位参观者叫同事过来,问一个字怎么读,我看了那幅画大概猜到应该是那“皴”字,作为新闻从业者,我觉得这应该是会知道的吧,不过细想,这个字在绘画中使用较多,平常使用着实不多,不知读音却也正常。

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可能真的有点远,如果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大家都对艺术感一点兴趣,那皴读cun应该就不会是一个问题;如果把它纳入专业用语,那只会增加艺术的距离感。而据我的小经验而谈,画看多了真的是会形成一种审美的,那是一种感觉,很难言说,此时它又是近的。我想,当我能具体把那感觉说出来,那我应该算是个入了门的爱好者了吧。

2019.6.7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