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坛程序员

自从有了IPad,我感觉不会做读书笔记了

2020-11-21  本文已影响0人  皮皮球场

最近的苦恼

研二上学期,有一门课叫做《量化研究理论和方法》,但是我感觉老师讲得并不是很好,所以我打算自学人大陈阳老师的教材,每周啃几章,做精读笔记,然后整理提炼要点,最后内化到自己的头脑当中。

但是,我发现了自己出现了一个问题:每次开始读书、做笔记之前,我的心里负担非常严重,有时候甚至会纠结半个小时,我今天到底应该怎么做笔记。这个问题其实主要诞生于我买了Ipad之后。大学本科期间,我只有两个设备,一个手机,一个笔记本电脑,但是学习起来完全没有任何忧虑,自从买了平板电脑之后,我的纠结反而越发严重,有时候我感觉,似乎不是我在使用工具,反而是工具支配了我的日常。

所以,今天我想在这里把我的纠结好好地写出来,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出现了这样的“工具焦虑”情绪,以及思考我目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摆脱这种情绪,重新高效地做笔记。

本科阶段:纸质笔记+笔记本电脑

在分析我目前的纠结状态之前,我想先回顾一下,自己曾经的工具使用方式。大学的时候,我的主要生产力工具包括:一台笔记本电脑、一部智能手机以及纸质的笔记本和中性笔。我每天的学习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上课之前,打印出所有的PPT材料---纸质版
  2. 上课时,在纸质笔记本上记笔记,有时也会在纸质版的PPT材料上做批注。如果遇到了老师上课时需要带着原著,我一般会上课的时候带上笔记本电脑,打开pdf阅读器阅读文档,同时会打开onenote软件做电子笔记。
  3. 复习时,使用所有的纸质资料进行第一轮复习;然后,把纸质笔记本中的所有要点,在考试之前会敲到笔记本电脑里,形成一个word文档,考试前几天会把这个word文档打印成纸质版,带在身边用来复习。

总结一下,上大学的时候,我记笔记的过程中,整个环节的最终载体其实是“纸质版”的资料。无论是课前打印、课上批注、课后复习总结输入电脑再打印出来,其实落脚点都是纸质材料。使用这样的方式,我度过了3年的本科时光,包括其中在哥廷根大学的两个学期。这样的记笔记方式,让我体会到了以下的优点和缺点。

  1. 终端统一。落脚点都是纸质材料,让我在所有环节中都非常明确,我应该如何处理手头的这些材料,那就是最终转换成纸质版。
  2. 体验感深刻。课前的纸质版预习,课上用中性笔批注,课后查看本子上的笔记,到考试前把所有的电子材料和我自己总结的大纲打印出来,再背诵理解。整个过程都要求我的手动起来,调动了我所有的感官。我对于经手的材料,可以很容易地记忆、理解、复述,也就是体验感深刻。
  1. 材料多,打印费高昂,重量太大。由于所有的材料落脚点都是纸质版,我需要打印非常多的材料,开销极大,而且随着学期的深入,往往到最后上每一门课我都要抱着厚厚的材料,带着好几个文件袋,有点重。但是由于本科期间,每门课的阅读量相对较少,即使我把所有的材料全部都打印出来,也还可以接受这个价格,以及材料的厚度我还能承受,所以本科的时候,我还是可以接受所有都打印成纸质版的笔记方式。
  2. 不容易保存,学期结束后不得不丢弃。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每个学期结束后,我都会整理出厚厚的一叠材料,最后它们的结局往往是被我丢到了垃圾桶里。我也很想把这些笔记材料全部保留下来,但是由于宿舍空间太小,以及运回家的运输成本也太高,想到之后这些知识都装在了我的脑子里,所以基本上我会把大多数材料都扔掉,只会保留几本经典材料。现在想想,如果这些材料我能电子化,保存下来,可能对学习会更加有益处。比如,我现在就很后悔没有把哥廷根大学的语言学的课件和材料全部带回国。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是由我本科期间的学科属性所决定的。本科的时候,我们的课程基本上用的都是老师的自编课件,我也不需要很多的额外文献,因此,把所有课件都打印出来,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我的专业主要是德语,这是一个技能性要求较高的专业,所以最后只要我的能力达标即可,书中的知识其实大都被我内化了。

但是,研究生我读了传播学,学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研究生期间我的阅读量也大大增加,因此,我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问题。那就是,想清楚我先再的需求,然后,根据我目前的实际需求为我自己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读书、学习、做笔记的方案。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一定要记住,是我在使用工具,我在支配工具,工具都是为我的实际需求服务,而不是我被工具控制。

没有一定要用的工具,只有自己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需求!!!

研究生阶段:Ipad+笔记本电脑

到了研究生阶段后,我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我先总结一下我目前的实际需求,然后再从中推导目前我究竟应该如何做笔记。

我的需求

  1. 上课做笔记。一边听课,一边能做笔记,同时也要保证笔记能够全平台同步。
  2. 阅读电子版文献和书籍。做笔记,为论文做准备。
  3. 阅读纸质版文献和书籍。做笔记,提炼要点和大纲,制作思维导图,为沦为做准备。

我该如何回应我的真实需求?

  1. 上课做笔记。目前已经研二,其实已经过了上课的集中期。研一的时候,我一般使用ipad中的onenote软件,用pencil直接手写做课堂笔记。笔记同步到云之后,我可以用电脑随时查看、复习,并把相关的材料都集合到onenote这个平台当中。以后继续用onenote做课堂笔记即可,这个问题解决了。

总结:onenote其实是我的课堂笔记主力军。我看重它能全设备同步的功能。

思考:其实真的不一定需要这个软件。当然了,把它当作草稿本,写写不太重要的东西,或者当成一个移动的电子笔记本也可以,但是一定要记住,写完之后要导出pdf,存到wps云文档里,方便我随时随地查看。

  1. 阅读电子版文献和书籍。

这里想说:我目前其实主要基于的是wps云文档的功能,在整理和规划我每天的学习、读书、做笔记。

如果是要精读的电子文献,文献较短,使用mn3完全可以,因为最终还是会存到WPS云文档中。

  1. 结论:如果要精读大部头书籍,放弃mn3和gn5做笔记, 因为不能全设备同步,不方便。
  2. 反思: 当时我买mn3的pad版,冲动了,88块其实没必要花。

总结:我目前要思考,如何对书籍做电子化的笔记?怎样的流程更加科学合理?(其实可以借鉴下文中纸质书的阅读流程)

  1. 阅读纸质版书籍和文献。

总结:如何形成笔记是一个重点问题!

那么我现在究竟应该怎么做?

  1. 想清楚对我来说重要的究竟是什么。
    满足自己学习、读书、做笔记、复习、写论文的需求是最重要的。至于用哪个工具,要看具体自己的实际需求。不要让工具支配、限制、禁锢我的工作流程,让我的学习复杂化。从意识上,我先端正这个想法。

  2. 哪些软件才是我真正需要的。
    根据这么长时间的使用习惯以及我的设备型号。我应该需要的是能够全设备同步的软件,让我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我的读书笔记、复习提纲等等。因此:

    • onenote: 课堂笔记,手写笔记主力军。

    • wps文档:看书籍、文献主力军。如果要保证ipad和电脑能够实时同步。

    这里可以思考有没有一个能够全平台同步的读书笔记软件:有道云笔记,幕布?

    • marginnote3: 如果看电子文献,用这个,边看边做笔记,最后导出pdf,存到wps云文档。

    • goodnotes5: 如果是要写电子的手写笔记,可以用这个,但是不作为主力军。

  3. 我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读书流程。

如果我看电子书:

如果我看纸质书:

归根结底:

我发现,我现在的纠结应该是拥有了marginnote3和goodnotes5,但是这两个软件不能做到全设备同步,因此对于它们的使用频率较低,读书也用不太上这两个软件,感觉有点亏。但是我的内心又执意让我使用这两个软件,导致我产生了纠结。

其实,我就稳稳地坚持使用wps看书籍和文献,再开一个word写自己的读书笔记就可以了。上课的时候就用onenote记笔记,也够用了。

如果仍然感觉,开word写读书笔记有点不太好用,那么我必须在先保证某个软件能全平台同步的情况下,再购买,然后再挑选它的读书笔记书写的体验感,例如幕布或者有道云笔记,其实用onenote做读书笔记感觉也是可以的。

但是我为什么一直有这个执念呢?只喜欢上课的时候用onenote,看书的时候不想打开它,为什么呢?感觉这也是我这个人比较奇怪的一个点,可能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就好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